在大多数人看来数学概念是呆板的,枯燥的,教起来乏而无味,张老师在教学很有创意的使用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手势语言——用两根手指表示“平行”、用手掌表示“面”,用手指和手掌表示“相交”、与“垂直”表示线与面的关系,这样的设计使原本乏味的几何概念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在丰富的手势操作学习体悟、掌握概念的内涵,张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教学内容“知识性”和“趣味性”统一。

教师很善于激发矛盾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学中老师出示长方体的盒子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观察长方体:有直角、有顶点、有平行线……学生汇报完毕后,老师拿出很像长方体的物品(我也说不出名称,与长方体的外形很像,但侧面有些变形)质疑:那你们说这是长方体吗?当学生一致否认后,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再次质疑:这个物体为什么不是长方体?那长方体有哪些特点呢?老师教学过程中少有讲解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一步步的质疑,一次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渏,不断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重视老师的教法,很容易忽视学法的指导,而张老师却将学生的学法潜移默化的蕴藏在教学之中。如在小组合作探究时,老师时不时表扬学生:这组的同学真聪明,想到了用尺量、这位同学举手找老师帮忙呢!这位女生在书中找答案呢!这组同学在讨论呢……老师在巡视过程中不断赞美行之有效的学法,看似不经意,实则用心良苦,将学法润物细无声浸透学生学习之中,这真是难能可贵!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开放化”,但往往把握不好开放的度,一开放就乱,或者把握不好开放的火候,致使“开放化”流于形式。本节课教学中,张老师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开课初学生实物观察到知识探究到练习巩固,老师自始自终是一个聆听者,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败点、难点、疑点进行鼓励、点拨、引导,如老师抓住学生汇报——“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一疑点,放手让学生找一找——有没有谁的长方体六个面不是这样的?从而得出长方体还有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这一知识点。如抓住学生交流——“长方体相对的面都相等”这一亮点,鼓励学生大胆操作验证。教学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学生接受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老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生存的问题进行鼓励、牵引、点拨、指导,可谓灵活机智,做到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方法的开放。

值得商讨的是:本节课中教学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在教学近四十分钟才出示概念“长、宽、高”这一新知,导致后面的练习巩固延时。我个人认为学生交流时间偏长,学生回答重复较多。

一点困惑:当学生汇报“顶点是圆的”时,老师质疑:顶点是圆的是吗?接着又一学生说:顶点是尖的,然后就不了了之。请问“顶点是圆的还是尖的?”需要质疑吗?如果要解释又该如何解释呢?

一点建议:我注意到老师在教学中自始自终运用的是长方体的纸盒作教具,能否考虑增加动画效果,将学生汇报“点、棱长、面”配合CAI课件演示出来,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减少交流时间,提高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