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放学排队时,有孩子在队伍里说话,老师大声说:“×××,不要说话!”孩子顿时没了声音,可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在队伍里嘀咕开了。老师火冒三丈,再次进行斥责。

案例二

老师带着整整齐齐的两列队伍向食堂进发。突然,听到队伍里传来很轻的说话声,老师便驻足观看,轻声对讲话的孩子说道:“中饭老师陪你单独吃。”来到了食堂,孩子乖乖地把饭端到了老师的面前,默默地吃着午饭,似乎被其他的孩子遗忘了。一顿寂寞午餐后,老师又领着孩子从食堂走回教室,陪他练习如何安静地排队走路。这样的过程,一直持续了三天。

以上两个案例中的老师遇到的是同一件事:学生在放学排队的路上随意讲话。他们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排队习惯,而他们采用的方法却是不一样的。前者采用了简单的斥责法,后者运用了温柔的惩罚——寂寞午餐,以及有目的的练习。我觉得在后一位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排队习惯一定会逐渐养成。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在《教育漫话》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

因此,我想,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具体抓好习惯养成的几个环节。

一、制订行为规范。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上课坐端正,认真倾听,不在教室里喧哗等。每一个规范都要切实可行,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有目的地练习和重复。实施每一个规范的时候,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练习,特别要抓好头三天,头一个月的实施情况。对于违反者,要给他机会不断地反复练习。因为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句名言: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三、善于客观地评估。不可轻易地对学生说出“不可救药”等泄气话,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合理的奖惩方法来巩固好习惯,抑制坏习惯。

一直以来,我们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很少把孩子的感受放在心上,我们喜欢简单地斥责,粗暴地伤害,以为这样孩子就能收获良好的习惯。殊不知这对学生好习惯的养成益处不大。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下态度的种子,你会收获一种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你会收获一份成绩。因此在思考收获着什么之前,恐怕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要播种些什么。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吴江市梅堰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