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后,使学生体会到周总理公私分明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整个课堂设计,我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教师只是起点拨指导的作用,从中可以不难发现,教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但是从这里又出现了一对新的矛盾,就是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相统一的问题。这里我所指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并不是同一概念,效果主要指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侧重质;效率则指单位时间取得效果的程度,侧重量。通常我是比较重视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把追求“高效”作为至上的标准,比如:在课堂上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东西”,以最快的速度做尽可能多的练习,大批量的、高频率的提问等等。然而这些行为的实际结果是不是“高效”的呢?事实并非如此,经常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的追求是效果和效率的统一,质和量的统一。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如: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学生提了些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周总理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学生提了这些问题:第2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那束鲜花可以不可以放在汽车的座位前面?……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学生提了这些问题:鲜花是从哪里来的?老杨为什么把鲜花带回来?……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学生提了这些问题:周总理为什么要老杨把鲜花送回去?公家的东西为什么不能随便要,随便拿?周总理跟老杨讲话为什么是亲切而又严肃的?为什么……

就本课时的课堂提问来说,我的自主评价为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是我班的学生善于提问,而且数量那么多,学习的效率很高。二是认为我只是为了让学生提问而提问,数量太多,质量不高,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思维过程,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等等,显然这些提问不一定是高效的。总而言之,我认为:对教育行为,尤其是教师的行为,更要强调它的有效性而不完全是为了“高效率”。又如,在一些课堂上,学生一堂课下来很可能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甚至预设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显然按照传统的观点,这堂课是很糟糕的。但是实际上这堂课可能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而是有效的。所以,一切教学行为只有在对学生的发展和课堂生活的建构有效时才有价值。

一堂课内,学生爱提问果然好,但是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应该进行必要的梳理。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读书就可以解决,有些问题比较有质量,应给学生一个思维的过程,然后拿到集体中去讨论。久而久之,不仅注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发展,又提高了提问的质量,这样的教学才比原来的教学更有效。因此,自我评价一堂课,我认为不仅仅是重表面的高效率,还要看教师调动挖掘学生潜能的实效,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表现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