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教龄来看,我教小学数学的教龄不算太长,24年的教龄,前10年教初中数学,后14年教小学数学,经历了整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在十年课改过程中,也参与多个实验课题,听过教研课、示范课、赛课及专家报告,积极转变教学观念。2012年3月31日在重庆听了“反思十年课改,解读新版课标”专家报告会,回校后向全校数学教师汇报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内容及情况,就听有的教龄比我长,经验很丰富,教过旧教材的老师说,改来改去,又改回来了。说实话,当时自己虽很不同意这个观点,但也有些茫然。今天,听了胡庆老师的课及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吴家平老师的评课和讲座,教学上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2002年,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正比例》这节课安排在六年级,当时,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都非常简单清晰,一切为了“双基”服务。授课过程大致如下:

⑴ 复习比、比例意义 。

⑵ 直接出示正比例意义的概念,讲一讲意思,让学生读读背背。 ⑶ 练习、巩固掌握正比例意义。

一节课算是上完了,老师只要讲清楚就行,下来学生背正比例意义,然后练习做题,对学生的要求是会做题。

课改进行了几年,曾记得有个阶段,新课开课时,必须要“创设情景”,然后在授课过程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这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这样,就会受到批判:“理念不新,走老路。”课堂模式基本上就是: ⑴ 创设情境,质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开始东拉西扯,费好大劲才出来数学问题,还美名其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此环节中,动画片,卡通人物起很大作用„„

⑵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提供几个有数据的表格,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安排好组长,记录下发现的规律。

⑶ 小组交流汇报,归纳得出正比例的意义。

⑷ 巩固、练习。

⑸ 小结。

一节课算是上完了。授课流程多多少少有些流于形式,一节课下来,学生又真正得到多大的发展呢。

今天,听了胡庆老师的课及吴家平老师的讲座,对现在的数学课堂有了些新的认识、思考。

凸显数学学科特质,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及数学思维的提升。整节课胡庆老师立足于数学知识本位、学生发展本位、教师发展本位。开课直接从学生已有的比、比例的知识引入,没有了以前的形式,开课更加直接,更有效率,更有数学味;教学过程中,以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各种效率(一定)及路程、时间、速度(一定)的关系,课堂提问精当,激发了学生思维,通过表格列举出两种变化的数量在一定的情况下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自己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时,另一种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且这两种数量对应的数的比值始终不变。从而理解正比例概念的本质特征。解决了正比例的核心问题:“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培养了学生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建立了模型思想。并且把正比例关系用图象表示出来,向学生渗透了函数思想,把图象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联系起来,解决了生活的数学问题,函数思想的渗透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好的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情感:数学价值、学习兴趣、学好信心、学习习惯。基于此,我想,数学课上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更有能力的培养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课应该是有“思想”的课堂。正如吴家平老师所说,我们今后的数学课堂:是师生的思维场、情感场、活动场、生命发展场。今后课堂的价值取向由“知识课堂”走向“智能课堂”走向“思想课堂”。随之,课堂结构从接受式的学习变为:师生互动式的学习,基本流程:目标—问题—思维—阻滞—启发—流畅—达标。

十年课改,同一课时内容,教法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感触颇深。“老教材”那是真的只教结果,没有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让很多人误认为只要过程不要结果,于是教学出现很多奇怪的现象。十年课改后,大家开始冷静思考,这是否意味着又回到老地方呢?当然不是。十年课改,的确是绕了个圈,而它不是回到起点的圈,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圈。课堂教学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从有效课堂到卓越课堂,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刻、独到、广博、启发、机智、绝招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得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无怨无悔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