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体会生活中蕴含着数学问题,从中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能力目标: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学好数学的愿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室外活动

带领学生在校园走一走,提出要求:注意参观,想一想从校园中可以提出哪此数学问题,回到教室后再讨论交流。

进教室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校园,并进行小组的讨论、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观察挂图

1、 让学生仔细看图,比较与我们的校园有什么不一样?问:“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从图上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小组讨论,师提问:“从图中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该怎么解决?”

(三)课后拓展

回家后观察家里的事物或者周围的环境,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该怎么解决?

教学策略:

《大家来锻炼》这一节课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梳理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我认为这一节课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点学习,而是一种综合活动、体验活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对半学期以来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回顾与反思,提升与实践。因此,我以各种数学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下面,具体谈谈我是如何结合新课程理念来设计这一堂课的。

(一)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是展示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教学有效调控的主要方法。一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六七岁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让学生充分巩固旧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一节课我多处地方让学生通过"说"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比如:看图说说图上有没有包含着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我们学过的知识。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自己的语言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做,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相关的知识结构。孩子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教师也充分了解学生掌握旧知的情况运用旧知的能力。

(二)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方向,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会主动地思考、探究、发现、创新。现代心理学表明: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学的是代表科学和真理的教科书而忽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我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创设了以"比较"为主题的问题情境,让师生、生生之间互问互答,在编数学故事时,要求学生的故事必需带有问题,并能自己解答,在多种形式的互动和训练中,学生的提问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内在需要增强了。

(三)编

这里的"编"是指编数学故事。新课程不再把应用题作为独立的章节来完成,不再把应用题分成各种类型来教学,而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其中的数学意义,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运加减法运算意义的联系,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与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创意,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在条件和问题都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四)拓

在学生对本学期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后,教师再把学生的眼光引到他学科,引到生活,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自编数学游戏和数学小品,课后的调查作业,达到了"课虽尽,趣更浓"的效果。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形式丰富多彩,引导学生认识其他学科蕴含着数学知识,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这样的数学,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学习,从根本上克服了学生对数学的冷漠乃至对立的态度,培养学生数学地看生活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经验,体验自信,收获成功。

(五)评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知识掌握、解题策略、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长处和不足,反映学生的成就和进步,诊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以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分为自评和他评,自评主要让学生评价学过的知识能否用得好,是否勇于提出数学问题,是否善于倾听、乐于合作。他评主要是请家长帮忙检测孩子是否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努力使课堂做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合作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