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面要清楚

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在做题的时候,往往是步骤非常多,算式多,单位名称乱,孩子搞不清楚每一步所写的算式是什么意思,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脑子中的思路要清晰,要搞清每一道算式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如:在一个问题中,可能主要的数量关系式是“体积÷底面积=高”,但是体积没有告诉你,你要用三道算式去求,底面积也没有告诉你,也要用三道算式去求,这样一来,所写的算式就有七步了,做完之后,孩子们不会去反思,就好像语文中的分段一样,不知道那几道算式表达是什么意思,这就说明孩子们脑海中的块面是不清楚的,这个点是我在本单元后期所训练的一个重点内容。

尤其是在让人比较纠结的表面积问题,何时求六个面,何时求五个面,何时求四个面、何时求两个面,何时求一个面,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凌乱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习惯欠缺并且元认知监控能力很弱的孩子,想要通过多做题的方式来纠正的可能性是不大的,而在我目前所带的班级,元认知监控能力弱、学习习惯欠缺的孩子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打,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必须要转变教的方式,所以提到块面清楚。

说到块面,就好像一个心理地图的概念,我们都知道学校在什么地方,家在什么地方,也知道怎么从家到学校,但是在地图上看的就更加直观,能说清楚先走哪条路再走哪条路,这个过程就是对方向感的一个初步认知,一旦脱离了地图你是否还能将这个过程描述出来,这就是地图在脑海中了,你可以不看地图就能说清楚该如何描述,这是生活中的一种能力,同样在数学学习中,这也是一种数学能力。

训练的目标为:通过“强刺激”给孩子,通过完整的语言叙述清楚要达到目标需要经历几个小步骤,这就好比是综合法来分析题目,在整体脉络清楚之后再在小问题上进行剖析,是哪一个步骤比较难想,所要用到什么知识点,题目中是否有人为的陷阱之类。我想说的是,桑代克和华生“S-R联结”说确实有一定的诟病,但是在训练解题技能上确实有着一定的优势。

就在这两天,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意思是中国正在抛弃应试教育,而美国正在推崇应试教育,给出的原因是应试教育能激发人的某些能力,我表示谨慎的赞同,对于这个问题不想给予过多的评论,想表达的是有针对性的训练对孩子而言还是必须要做的。

从目前训练的情况来看,这个过程是相当痛苦的,尤其是在考完试之后,要求孩子在学校订正完试卷再回家,并且要求写出每道题的错误原因,我还要一个一个纠正,这个害苦了自己,每次试卷订正都要耗到6:00以后才能下班,特别想说的是:要求孩子自己写错误原因,是训练孩子元认知监控能力的一种方式,正确与否我不得而知,我也是第一次尝试,希望能看到我想看到的效果。

二、做题要细致

做填空、选择、判断没有过程,这是我目前班级孩子的通病,并且计算从来都是口算,甚至包括18×29这样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所以作业中的差错率是非常高的,并且孩子看题目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只要我想挖坑,孩子们一定是中招的。

总而言之,这是孩子的做题习惯不好所造成的,可以这样说,就算是一个才工作,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老师,对于教材中所给出的知识点,给他一个月时间,也能磨的很透,但是有经验的老师和没有经验老师的差别是在抓好孩子的做题习惯,这个我是和孙克清老师学习的,用了四年的时间,反响还不错。

所以我在考试的时候要求孩子们每道题都要在旁边写出过程,并且连分析的过程也要有,比如画图(这也是二、三、四单元都用到的,所以我设计了一份专项练习去折磨孩子们),这其实是将孩子们草稿纸上的过程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在批完试卷后寻找原因的时候,发现孩子们真正是知识点掌握不到位的确实不多,松了一口气,不是我教学不到位所造成的,不是我误人子弟。

通过核对孩子的做题过程,发现了这样一些原因:字不好好写、在字上面写字结果写好了之后自己看不清楚、抄错题目中的数字和抄错自己写的数字、搞不清楚算式写的是什么意思、牵涉到连续进位的乘法会错、牵涉到连续退位的减法会错、牵涉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会错。

这些问题都不是知识点教的不到位造成的,而是孩子们长此以往浮躁的做题习惯所形成的后遗症,这样的问题症结在于缺乏一种比较合理做题习惯的训练,在此我也感到庆幸,幸亏我今年的个人课题就是和习惯养成有关,个人课题给了我压力,我也要给孩子们压力,我也期待孩子们能够体会到我这样做的用心良苦。

做一个老师最怕的就是孩子和家长对自己的行为不理解,甚至产生敌对情绪,所以在情感上我们也要给予一定的关注,比如看到孩子进步及时表扬,看到孩子焦虑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六年级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情绪的调控是要关注的,尤其在较大压力的情况下,要关注一些女孩子的情绪调控。

情绪稳定了,才能做到不浮躁,不应付了解,这样才能为认真读题、细心分析、认真计算做好准备工作。

路还很长,这才是一个开始,和之前的均分76分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有一些原来不怎样的孩子现在冒尖,说明我的付出还是有一点效果的,这样的班级,这样的学生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带,我也摆正心态,不求最好,但求心安理得,希望在这一年中,能够带着孩子们一起走完小学最后一年的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