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是怎样解决学生总觉得“没什么可写”这一难题的?

第一,创设一个让学生能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情境,点燃孩子们的表达欲望,激活他们关于这个话题相关的习作素材储备。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大体在以下情况下会引发说话、写文章的欲望。第一种情况:陈述思想的需要。比如叙述自己的想法,诉说一件事情,表示一种观点或看法。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境下,孩子就愿意说话,愿意用笔去表达,第二种情况,如果需要他表示意愿,提出希望和要求,请求对方做点什么事情。第三是如果需要表示加强接触,为了和对方建立联系,保持关系、联络感情;第四是当孩子内心有了感受,有了一种心情或者对周围的事和人有了一定的看法,也就是说需要评价的时候,他也会产生言语表达的愿望。如表示感谢,表示歉意,表示埋怨,表示不满,或者是表示欢迎、欢送等;第五是承诺义务、答应请求。比如表示承担一件什么事情,承担什么责任,或者是保证完成一项任务,或者愿意给别人提供什么帮助,什么方便等等。第六是宣告一项结论,比如传达通知,发布命令,宣布答辩的结论。

第二,通过适当的暗示,把以上已经激活的关于这一话题的写作储备,通过聚焦、放大、梳理,以形成思路,拟定腹稿。话题必定得到储备的支持。这也就是说,你出的题目一定要与孩子以往的生活经验相似。只有把题目出在孩子的心坎上,他们才可能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如果你出的题目跟他的生活不搭界,再精彩也不会引发孩子的写作欲望,也不会激活孩子们头脑中的写作储备;第二是要通过暗示,让学生及时地将已经激活的储备变成写作思路。

第三,营造安静的外部环境,让学生迅速地将“心里话”变成草稿;老师要在学生中巡回,发现优秀典型以及共性的问题,并且对个别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一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外部环境,让他们迅速地动笔。二是对老师的要求。此时,我们老师要在学生中间巡视,并做好两件事:一是发现在此次习作中,比较优秀的典型,为了后面利用典型指导全班同学修改草稿做好准备。二是要发现共性问题,使后面的修改有的放矢。同时还可以对确实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个别的指导。应该说,这是老师的二次备课。正是因为习作的指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方案执行,因此,对教师和学生更具挑战性。

在习作课上,学生没什么可写是另我很头痛的问题。通过本讲的学习。我觉得自己突然有了帮助学生写好习作的灵感。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