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创设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

白色的银幕上出现了三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车轱辘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在“加油!加油”的喊声中足以感受到孩子们的兴奋。大家饶有兴趣地猜着谁是这轮比赛的金牌获得者。“小熊第一,他骑着圆形轱辘的自行车跑得最快!”“不,小猴子第一……”“不,小鹿第一……”同学们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同学们一致对圆发生了兴趣。

老师抓住学生对有关圆的知识的初步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把知识向理性化、科学化升华。“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方的?”一位学生不加思考地说:“圆形车轮没棱没角容易转动。”吴老师说:“刚才你们看到椭圆车轱辘也没棱没角,做成车轮不便于滚动吗?”学生愕然。“看来你们现在还无法解答,等我们研究了圆的知识,大家会对这个问题就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有趣的活动、巧妙的设疑,使学生带着追根求源的强烈好奇心进入了新知的探索阶段。

(二)做中学习,主动探索

吴老师引导学生在动手做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学们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动手实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索。同学们从众多圆形学具中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并开始画圆、剪圆,他们把剪好的圆进行折叠,通过折叠出的折痕,逐步发现各自的特点,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抽象出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

在认识同圆中有无数条直径和无数条半径时,吴老师是这样设计的:“下面给10秒钟时间,请你们在圆上画直径,能画几条就画几条。”学生们一听老师才给10秒钟的时间,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和尺子画了起来,时间一秒一秒很快地过去了,只听吴老师说:“10秒到”学生们有点不舍得停下笔。生1:“我画了5条直径”,生2:“吴老师我画了6条直径”……吴老师笑着说“很好!再给你们10秒钟时间你们还能画多少条?再给……”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出“无数条!”吴老师给予了肯定。接着说:“下面老师给你们10秒钟的时间请小朋友们画半径”,学生们又迅速拿起笔,可刚刚画两秒钟的时侯一个学生便高声说:“可以画无数条!”这时全班学生恍然大悟,立刻跟着说“可以画无数条半径”。师:“这个结论你们确信吗?”,“确信!”吴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们在动笔画直径、半径中,也可以说是在玩乐儿的比赛中,就轻松地感悟到了圆中可以画无数条直径、无数条半径这一知识。

下面的活动是测量直径,每人最少要量3条。可以两人合作一人记录,一人测量。学生的汇报开始了,生甲抢着说:“我量了三条直径,每条都是9厘米。” 生乙:“我们也量了三条直径,每条都是2厘米。”生丙说:“我也量了三条直径,每条都是9.8厘米。”又一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每条直径都相等”。师:“都同意这个意见吗?”,“同意!”,“好吧,老师把小朋友们测量的结果都写在黑板上9厘米、2厘米、9.8厘米……”

老师指着板书说:“刚才同学们都同意每条直径都相等”,这时吴老师举起了两个大小悬殊较大的圆形纸片,“这两个圆的直径相等吗?”一个小个子男生站起来说:“吴老师我说应该加上一个条件,在同圆中每条直径都相等。”下边的同学会意地连连点着头。吴老师也向这位小个子男生竖起了赞赏的大拇指,并强调研究数学要注意科学严谨,用语言表述时也要科学严谨。

吴老师很好地抓住了“同圆中直径相等”的概念,对于“同圆中半径相等”的概念则采取了知识迁移的方法,非常容易地就解决了。

这时吴老师在学生们获取到“同圆中直径相等,同圆中半径相等”的性质后又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这里有两个圆,我也当场测量一下,并请一个同学帮忙板书。”吴老师站在实物投影下认真地测量起来,学生们清晰地看到所测量的两个圆:一个直径是13厘米,另一个直径是13厘米。这时吴老师就此发问“我不是在同一个圆上测量的,为什么这两个圆的直径也相等呢?”学生顿悟:“应该补充上在相等的圆中直径、半径也相等” 吴老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完成板书:

吴老师课堂教学中的巧妙组织、使学生们在积极参与主动建构中建立了新的概念,学习了有关性质。紧接着进行了对半径、直径辨别练习。

1.判断图中哪条线段是半径?

2.判断图中哪条线段是直径?

同学们用所学的概念进行判断。

吴老师请同学们分别汇报测量直径与半径的数据,并输入表格中。

直径(d)989.86237

半径(r) 4.544.9311.53.5

提出问题:通过这一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在这个圆里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们抢着回答在同圆里直径的一半是半径,半径的2倍是直径。用字母表示:d=2r,r=(1/2)d。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