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有意培养我们班孩子的交往及合作能力,减少孩子间的冲突,经常让孩子们结对或者分组进行一项活动,以促进孩子间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大部分孩子能互相帮助、一起完成活动,但是个别幼儿还是发生了争吵。

案例:

场景一

课间休息:喝水的时候

“哇—”随着哭声,我连忙过去,只见子靖细皮嫩肉的小手上有一道被指甲划过的血印。我问是谁干的,旁边的小朋友七嘴八舌的告诉我是:“查佳妤!”我生气地问:“妤妤,你为什么要欺负子靖?”妤妤红着脸,很委屈的说:“我要走过去喝水,子靖把路拦住了,不让我过去,我才抓她的。”

场景二

分组活动:搭积木

两人一组合作搭积木的时候,恩恩挺和壮壮,两个平时就爱一起玩的好朋友,你看现在各自都专心致志的搭着积木,玩得可真起劲。这时,壮壮挺缺一块三角形的积木,就去抢壮壮的,壮壮不肯给,恩恩挺就把壮壮在玩的积木推倒了,接下来两个好朋友为了一块积木发生了争吵,互不相让。

分析:

以上两个案例的发生,我想也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环境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大人对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孩子对大人对他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他怎么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呢?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自然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

二、孩子的年龄因素:

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很低,而且幼儿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表现在活动中一旦与人发生纠纷时就动手打人,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

三、幼儿的个体差异因素:

幼儿由于遗传素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同,幼儿的类型、气质和性格也会千差万别。如有的孩子脾气温顺文静;有的孩子脾气急躁好动;有的孩子胆小懦弱不善交往;也有的孩子豪爽大方热心过头等等。在集体生活中有的孩子就表现出很受认欢迎,而有的孩子则常受到别人的冷落。

综合上述原因,我认为在处理幼儿间的冲突时老师要强调因人而异,而且新《纲要》中也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反思:

老师要对孩子的冲突、采取正确的方法,要学会客观地看待孩子之间的冲突,不能简单粗暴地解决了事。孩子发生冲突,固然破坏了教学秩序,给老师增加了负担,但孩子间的冲突也是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学习交往,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