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有效教学”。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一直思考和不断实践的问题。

去年,镇里组织了“同步教材与典型课例”教学研究活动,展示了两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习作》课堂教学。这两堂课围绕“写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一教学目标展开观察、说话、写话能力训练,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的反思与评课颇有学习和研讨价值,促进了我对习作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一、学习方式的选择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A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1)、自主选择说与写内容。首先介绍自己旅游过的地方,让学生围绕自己熟的地方说话,从而有话可说。其次选择新世纪广场中自己熟悉的地方写一话,让学生有话可写,树立了学生能写好的信心,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2)、利用小组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在写新世纪广场之前,A老师让四人小组先讨论、互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机会。之后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新世纪广场主要景点图片,充分让学生观察、说话、写话,促使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笔,多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学。

B老师的课堂,采用的是传统的套路,按“审题-选材-范文引路-习作-展示”的结构组织教学,注重了写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构段。在课中,B老师提出了让学生合作作文的观点,我觉得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有创新意识。但就像《霍元甲》中的一句台词所说的:“教了太多的套路,而没有实战经验,能成为高手吗?” 本节课,教师的指导很具体,然而写的时间较少,能力训练不够突出,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家斯第多惠曾经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习作课要取得成功,不仅有赖于教师丰富的知识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而且还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通过多种方法,唤醒学生的课堂情绪,始终让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愉悦的状态。

在本次展示课上,A老师展现了她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首先,教学语言简洁、凝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广场“处处是景,点点如画”,“说得好就能写得好,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口”,“给还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先说”等。其次,A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很到位,课堂组织严密紧凑,教师简洁精到,自然得体的过渡语,使课堂各环节衔接自然,紧密流畅。再次,教师反馈及时。如在让学生评价同学介绍桂林景色时,学生一时无话可说,教师及时调整要求,如“能不能具体地说一说哪些地方说得好?”学生无从入口,于是调整要求,“有什么好词、好句说一说”。这样及时反馈,使学生 有话可说,乐说敢说。

B老师,也许是借班上课的原因,也许是老师个人的原因,在学生感到习作较难而打不开思路,调动课堂情绪的办法不多,因此学生学习和积极性相对来说不太高,课堂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三、充分的课前准备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从两堂课的课前准备来看,A老师在课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新世纪广场体验场景,制作了新世纪广场的景点幻灯,准备了好词好句筐。这些工作对这次习作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B老师的课前准备,只是选择了一篇幅范文,对于打开习作的思路显得针对性不够强,因而调动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稍显逊色。

总而言之,这两堂习作展示课,一些听课老师也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参与的广度还不够,说得多写得少,没能乐见到人人争先“我要写”的感人场面,没能看到学生的当堂作文等。继而提出了这个问题——口语交际如何与习作相结合,避免上成口语交际课?这是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听这这两节课,如何提高习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的感想是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中强调生活味,淡化作文味,即作文教学生活化,作文课堂平淡化,在起步时降低要求,不提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感受“作文让我如此美丽”,会如何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