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思辩,让学生深入触摸文本。

深入触摸文本,是说要学生走进文本,咀嚼、玩味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品味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意境、情感和理性。深入触摸,是阅读的手段,也可以说是成功阅读的境界。可如何让学生深入触摸文本?这是很让老师费神的事。惯用的方法是靠老师带着学生根据文章的思路逐节进行讲读,或者通过设置问题一步一步进行启发,这些固然有效,可学生总是被牵着走进去,况且长期不变地使用这样的手段,也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疲惫和厌倦,不易唤起学生内在的动机。本案“强强是个怎样的强强”“爷爷是个怎样的爷爷”两个话题一抛出,学生的兴致立即被调动起来,他们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又重新与文本对话,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需求,去寻觅,去品味,去内化建构自己的主张。“强强是勇敢的强强还是胆小的强强”“爷爷是狠心的还是慈爱的”,这两组矛盾引起的思辩,更是将学生带入了细致阅读、深度触摸的境界,每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每一句颇有意味的话语,甚至一个动作,一个标点都逃不脱学生的眼睛,都引起了他们热切的关注,他们从中品出了味,读出了情,听出了弦外之音,嚼出了言外之意。

二、 思辩,让学生智慧之火迸发。

文本要让孩子自己来解读,而不是将教师成人化的解读强行地赋予学生。“小学语文应该是儿童语文”(周一贯发表于《人民教育》2005.20期文章的标题)。儿童自己的解读就是智慧的解读,几十个孩子对同一篇文本中的同一个人、事、景、物当然会有许多不同的解读,这就是多元,多元解读就是智慧解读。“强强是怎样的强强?”学生有理有据地读出“爱幻想的强强”“天真的强强”“活泼可爱的强强”“胆小的强强”“勇敢的强强”“懂事的强强”等等;“你认为爷爷是怎样的爷爷?”学生读出“心灵手巧的爷爷”“尽职尽责的爷爷”“充满智慧的爷爷”“慈爱的爷爷”“狠心的爷爷”等等。在“胆小的强强还是勇敢的强强” “狠心的爷爷还是慈爱的爷爷”的辩论中更是不断地闪烁智慧的火花。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