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之一:重返朴素课堂

提起窦桂梅和她的语文教学改革,人们就会想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当我们对这位年轻特级教师的创造力发出赞叹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一点:超越必须始于一个平台,必须拥有一个原点,这就是常常被人们忘记的“学好教材”、“立足课堂”、“尊重教师”。业余时间,我走进名师的“家常课”,从“学好教材”的原点开始,审视窦桂梅的教改主张。

《黄河象》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文章介绍了一具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的情况,对化石的形成缘起进行了推想,并交待了发现化石的经过。很明显,这不是一篇“文学味”很浓的课文,但窦老师把它处理得很“语文”。她抓住课文中“假想”和“推想”两个关键词,采用角色转换的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这一设计出人意料地朴素。她紧紧围绕课文的内容展开,没有补充其他资料,只借助一台幻灯机打出几个问题、一幅静止的图片,照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不能不令人佩服。

首先研究“推想”。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窦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我们这些小科学家,一会儿要进行想象和推想,你说,应该注意些什么?应该有怎样的科学态度?”往日调皮的孩子在窦老师的课堂上都变得特别懂事:“要特别认真”,“我会做到细心”,“仔细观察”,“还要有坚强的毅力,遇到难题决不退缩”。听听,五年级的孩子说得多好啊!本该教师强调的学习态度变成了“小科学家”们的“自律”。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角色转换把课文的内容变成了学生的推想,孩子们真正在课文中走了一趟。

接下去,窦老师领着孩子们进行“假想”:“现在你不是科学家了,而是个小作家。听了科学家的推理假想之后,要是让你写的话,你会怎样写?你非得停留在课文作者的那种写法上吗?”学生兴奋地跃跃欲试,提出了几种调整文章结构的方案。教师没有提什么顺叙、倒叙、插叙,没有提什么续写、扩写、改写,但是,学生却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这些方法,因为“作家”的角色让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创作”之中。这样,从内容到形式,从态度到知识,学生在“科学家”和“作家”两种身份的切换中经历了一次快乐的学习之旅。

如果仅仅有这些,这堂课似乎还缺少点什么。在学生说出了调整文章结构的几种方法之后,窦老师提示:“从内容上考虑,有没有创新的想法?”——“假想”在这里又插上了翅膀。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