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其情,诱导其写作之欲望

“诱导”,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写作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指通过教师自身的行为方式或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措施,“诱使”学生产生知识的迁移,启发、暗示学生运用已有认知去推理、拓展,产生其他的知识和结论。当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也就能进行自我知识的迁移,并进一步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和能力。这种运用知识迁移所得来的知识和技能的“诱导“方法,比教师耳提面命的结论性传递更具有生命力。

1、降低标准,诱导其写作情感:

低年级学生的习作和孩子刚开始学走路的样子一样,时不时还要摔跤。因此,我们刚刚开始学写作的孩子也不会写出什么天花乱坠的文章来,他们的语言是稚嫩的,天真的,他们的结构经常是流水帐式的,他们的卷面一定是错别字连篇的,他们的整篇文章往往是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但是,当我们看到学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朝前走的时候,却总是禁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哪怕最蠢的妇人,也会兴高采烈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走出人生的第一步。

因此,我们是否也应该像对待刚学步的孩子那样,看待他们最初的作文,用鼓励的、欣赏的、宽容的目光,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教师要以儿童实际水平出发,明确目标,创设儿童作文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其写话的兴趣。

在一年级时,在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即要求学生用拼音当拐杖每天回家写一句话,并准备一本写话本,给写话本取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牙牙学语、童年写真、我的故事、花仙子、我在成长……一个个名字出自孩子稚嫩的小手。在写话本中可以写写今天发生的事,可以写写自己的心里话,也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练习,有些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和父母一起合作完成。每次当拿到孩子们一句句糊里糊涂,有些甚至是难以读通,老师只能从他们的表达中猜出其大概意思的句子,我还是一句句耐心地批改着。我只坚信:写话刚开始,只要孩子能写就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在写作中,不提具体要求,只提“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如果说有要求,只有一点,就是喜欢写话。

学生一上年级时写的话:

“我是小学生了,背上了小书包。”

“老师说我写的字漂亮。”

“我上小学了,有好几位老师教我。”

“我们的班主任是位男老师。”

“今天,我的本子被同学撕破了。”

(当然,这些句子中还夹着很多拼音,有些字是模仿大人的笔迹写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