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这是课前预设。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如果我们一味地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为思维火花的碰撞。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辨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1、以谬求真

【课例】

教学《林海》时,有位学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中的“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虽只是一个字的字序有错,但意思的出入却很大。教师没有采取简单的纠正了事,而是及时调控教学进程,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引得了听课教师的喝彩。

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

生:“大不一样”说明差别很大,“不大一样”说明差别并不怎么大。

师:仔细读读课文,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差别究竟大不大?

生:差别很大,秦岭课文中说是“云横秦岭”,而说大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前来画一画,看看秦岭和大兴安岭分别是什么样的?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是——

生(齐):大不一样。

【评析】

上面教例中教师事先虽设定了教学的基本程序,但学生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这是教师没预料到的。于是,教师放弃了预设的框架,根据学生的误读来引出话题,把学生的思维层层推向深入,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非线性。透过表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以谬求真的生成性教学,其内在的逻辑性,那就是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不断地探寻与创造。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2、插问追索

【课例】

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一句时,学生突然发问:“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董存瑞、黄继光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他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却把邱少云比作石头?”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