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属于认知策略,按照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的观点,认知策略的学习要经过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知道该策略是什么、有什么功用、包含哪些具体的操作步骤;第二个阶段是结合该策略适用的情境,对如何运用这一策略进行练习,逐步达到能够熟练地执行策略的操作程序;第三个阶段是清晰地把握策略适用的条件,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使用这一策略,并主动运用和监控这一策略的使用。本文试图根据认知策略的形成规律,结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逆推)”一课,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在比较中感受策略

多媒体动态呈现例1两杯果汁的变化。

师:甲乙两杯果汁原来的情况是怎样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出示问题:甲乙两杯果汁原来各多少毫升?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生1: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也就是现在每杯果汁是200毫升,从乙杯里倒出40毫升,乙杯原来有160毫升;再向甲杯倒回40毫升,甲杯原来有240毫升。

甲杯

乙杯

现在/毫升

原来/毫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填表理解生l的算法。

生2:我们是这样想的,甲杯倒给乙杯40毫升后,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说明原来甲杯的果汁比乙杯多2个40毫升,就是80毫升,用400减去80得320,再用320除以2,得到乙杯原有果汁160毫升,甲杯原有果汁是160加上80,得240毫升。

师:刚才两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你更愿意选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师:像这样,从现在的情况出发,通过倒回去想,得到原来的情况,叫逆推,通常也叫倒推。

板书:

逆推和画图、列举一样,也是逆推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逆推)

[解析]策略,作为使用者个性化的选择和运用,只有在主体感悟其“好处”时,才会萌生掌握并运用的倾向。教材中的例1是精心设计的,它既能通过逆推的方法去解决,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寻找解题途径。显然,教材的这种设计,蕴含了可比较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感悟逆推的简捷。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学中,我们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在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之后,通过“你更愿意选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的问题,组织学生比较、选择、交流,从而在心理上悦纳逆推,并在后面解决问题时主动应用这种策略。假如课堂上只出现一种解题方法,学生是很难有深刻体验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