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在例题之前,先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出示天平图, 问学生:“你能看出1个苹果和1个梨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一个苹果的质量是一个梨的2倍;一个梨的质量是一个苹果的1/2)“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 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结合课件动态演示把一个苹果换成两个梨或者把两个梨换成一个苹果,以此告诉学生这是替换的策略。

接着出示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提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呢?”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就不假思索地一致回答“替换”,教师满意地追问:“那怎样使用 替换呢?”随手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下画线引导学生探索。

上述课例是一节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课,但在学生的策略学习中,需要教师教学策略的配合。在这一节课中,替换法是知识的“要害”, 而教学的“要害”就在于策略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相应地,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就应该定位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的策略指导上。

一、让学生把准知识发生的脉搏

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其中,调控策略要求教师的指导能够“指”在知识的“要害”处和“导”在方法的“要害”处,这些“要害”处一般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教师首先应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其次应该保护学生有充分的想法放在“攻关”上。

1.在“,隋投”中快速找到问题的影子。

知识的引入一般有两种策略,一种是从外部引入,另一种是从内部引入。例如上述课例中,“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属于前者,而“天平称果”的演示引入则属于后者。教学的引入一般有两种功能,一是体现情境的激qing功能,二是孕育知识的铺垫功能。其中,富有情节的、趣味的、直观的、活动的情境往往因学生的“喜闻”而被教师“乐道”,由此这种故事情境、动画情境、游戏情境之类在课首大行其道。然而,这种从知识的“外围”引入的做法存在着弱点,那就是干扰多、花时长,可能影响切入知识“要害”的进度。情境本身不是教学的要义,教学的“要害”应该是情境中包容的知识问题,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由情境的“美丽”挖掘出知识的“魅力”。

由此判断,上述课例中“曹冲称象”与“天平称果”只需使用一种即可,节约导入时间,而选用“天平称果”则比“曹冲称象”更接近本课知识的“要害”——把同时存在于情境中的两种有关联的事物替换成其中的一种。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