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上公开课的老师都有磨课的经历。磨,是在大致框架上的精益求精,打磨细节自然便是主要的方式。

2009年11月,笔者受邀参加某教研活动,执教“交换律”一课。在各种运算定律中,交换律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而如何让学生有效地经历这一过程是我考虑和设计的重点。

一、课前猜谜,引入课堂

二、探寻定律,形成认识

(一)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教材P56),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2.寻找相同特征的等式。

3.归纳并选择用字母表示:a+b=b+a,这是加法交换律。

(二)乘法交换律

1.通过适当联想,形成新的猜想:减法、乘法和除法 中是否也有交换律?

2.举例验证猜想。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补充说明。

3.得出结论:用a×b=b×a表示,叫做乘法交换律。

4.板书课题:交换律

三、应用推广,拓展认识

1.运用交换律填空。

2.下面的等式运用交换律了吗?请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提炼认识

预案理清了教学的大方向,安排课前猜谜、创设活动情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参与度高;组织了学生经历“归纳”和“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学生的 数学思维活动也有一定的机会。但更深入地琢磨,数学的意味仍显不足。我知道,在细节上再考究些,才能向数学的更深处漫溯。

一、情境:有情趣重要,有理趣也很重要起初预案中课前与学生交流采用“猜数学用语”,旨在激趣,营造氛围,为新授开个好头。内容是:垂钓(等于),剃头(减法或除法),判刑(乘法),从严判刑(加法)。试教中学生积极性的确很高,但仅此而已,似乎总觉得有点遗憾。

在数的不同运算中,交换数的位置,有些结果不变,有些结果会发生变化;有趣的是,在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类似情况,交换两个动作,结果有的改变,有的没有改变。于是,改变原来的预设,我和学生玩起“喊口令”的游戏。

师:第一个动作是“向前走2步”,第二个动作是“向前走1步”,和起初的位置相比,结果怎样?

生(行动后):一共向前走了3步。

师:现在回到原处,把这两个动作交换一下,先是——

生(边说边走):向前走1步。

师:然后呢?

生:向前走2步。

师:结果——

生:还是向前走了3步,位置没有改变。

师:改变两个动作的先后顺序,结果不变。再来两个口令,第一个动作是“向前走3步”,第二个动作是“向后转”。然后改变这两个口令的先后顺序再走一次,你们发现什么?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