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及第24页“想想做做“第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2、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指定边上的高,能根据三角形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分组准备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画三角形

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三角形?(指名学生说)

提问: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试试看。

学生动手做,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方法)

小结:这些图形虽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

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几个顶点,几条边。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

小结: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三个顶点和三条边。

二、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组活动

要求:每组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4根小棒,任选其中3根围成

一个三角形,看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学生围,教师了解学生围的情况。

全班交流:你选用了哪3根小棒围三角形,结果怎样?

板书:10、5、6 行

6、5、4 行

10、6、4 不行

10、5、4 不行

提问:任意选择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这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学生以图上的点为三角形的顶点。

学生画完后实物投影展示。

“想想做做”第2题

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理由。

“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3边的特征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还有哪些收获?

三角形的底和高(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题和“试一试”,第25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高的概念,感受底和高的相应关系,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只限于在三角形内部)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