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一课,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老师们通过看屏幕上的教材演示部分,可以了解到这一课时有两个学习内容 一:认识三角形及其特征;二、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我们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贯穿教学始终,教学环节围绕三个点展开.

首先,铺设旧知识的固定点

因为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在四年级

上册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这些都是学习的基础。(点击课件)导课时,通过角以及角各部分名称的复习,发挥知识迁移的作用,帮助学生铺设旧知识的固定点,构建探索知识的桥梁。

二、 搭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其次通过角过渡到三角形搭建新旧知识连接点(课件),在操作中认识三角形,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为形成新知识的生长点,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做好知识的铺垫。为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步骤:

1、激趣导入,激发参与

老师在角的基础上加上一笔,让它变成一个新的图形——三角形(课件演示)

板书:三角形

你能用学具试着做一个三角形吗?边操作边想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可能会在方格纸、点子图上画三角形,

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甚至用三角尺画三角形。“做”三角形的目的不在结果,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等概念上。学生会在操作、交流中,充分感悟,三角形是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起来的图形,再用语言加以描述,从而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板书)

2、第二个教学步骤——操作发现,促使参与

学生们通过观察小组同学展示的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获取大量表象认识,与此同时我抽象出三角形图形(板画三角形)他们会发现各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在交流中发现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随着学生的发现,也了解了三角形的特征(课件)认识三角形(板书)

三、形成新知识的生长点

在这一系列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对三角形研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三角形还有哪些知识?激起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形成新知识的成长点.着正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重点之处——三角形三边关系,设计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猜测与验证的学习内容,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