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宋的社会经济

南宋初年,战乱频仍,南方经济凋敝。绍兴和议后,南方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许多劳动人手和提供了一些先进技术,使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1、农业

农田水利 南宋时,南方的水利事业有所发展。《宋史·食货志》说:“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圩田的数量和规模也有扩大。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圩田之外,湖田、河田、梯田等也大量垦辟,南宋的农田面积在不断增加。

农作物的推广 南宋第一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其种植已遍布南方各地,品种多至一百几十种。早熟丰产的占城稻继续推广,大大提高了稻米的产量,上田亩产量最多可达六、七石。江浙地区是当时的主要稻米产区,因而有“苏(州)湖(州)熟,天下足”的谚语。

其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迅速增加。尤其是小麦、棉花、茶叶,已成为南宋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手工业

纺织业 棉织业的发展是南宋纺织业最重要的成就。当时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是雷州(今广东海康)、化州(今化县)、廉州(今广西合浦)等地。棉纺织有扦子、弹花、纺纱、织布等多种工序,纺织工具有铁杖、弹弓、纺车、织机等。海南岛黎族人民已能用织机生产用彩线交织成花纹的棉布,行销两广。

丝织业也有进步。南宋在今浙江、江苏、四川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叫做“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规模很大,有较细的分工,产品精美华贵。著名的缂丝工艺也由北方传到南方。

制瓷业 南宋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瓷窑。如临安凤凰山下的官窖,产品精美,为时人珍爱。余姚(今属浙江)的秘色瓷仿汴京遗制,也称官窑制品,极受欢迎。北宋时已很有名的哥窑和弟窑(又名龙泉窑)在南宋时,所制瓷器又有进步,青瓷上带有碎纹,称“百圾碎”。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更有发展,窑区从市内扩大到郊外数十里处,有官、私窑三百余座。制瓷技术吸收各地名窑特长,瓷器以“影青”最著名,质量和工艺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另外,福建的建窑、德化窑也很有名,产品多销往海外。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