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以人为本的释疑教学

下面是一个县级教研课的教学片段(苏教版第四册《蝴蝶谷》)

(学生初次自读课本后)

师:在阅读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

生:“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就是“跳舞”的意思。

师:有补充的吗?

生:就象树叶飘落那样地跳舞。

(学生迟疑了一下之后甩起双手,身子左右摇摆起来。)

师:(对质疑的那位学生)现在懂了吗?

生:(质疑的那位学生点点头)懂了。

(继续让学生质疑)

评析:

大多数同仁认为:该教者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表演让那位质疑的学生正确理解了“翩翩起舞”的意思。避免了教师的直接告诉,而是在“生生互动”中释了疑。这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释疑教学方法,好多人正在积极提倡、推广这种释疑教学方法。

然而,我们细心推敲,不难发现教者的教学观仍是知识本位观,将释疑作为这个教学环节的终级目标。质疑者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被动而安逸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思维惰性化,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种“教”是一种异化的灌输!这种“学”是一种知识的机械堆积!

那么,这样的教学环节应如何着眼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与终身学习,人文地设计呢?

学生质疑后,我们应根据“疑”的难易程度,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实,有些“疑”只要教师稍作点拨,学生作些探索,就会解决。对于这一类的“疑”,我们的教学不应是简单的“告诉”,而应该指路子或放样子,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亲历释疑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若“疑”具有普遍性,则引导所有的学生思考、讨论此“疑”如何解;若“疑”为个别学生所有,则应该鼓励其大胆探索。当然,少数“疑”不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对于这类“疑”才由教师来“告诉”。

上列中,学生所质之“疑”是关于一个词语的意思,而二年级的学生已学会了音序查字法,该“疑”应该可以通过自查字典,结合句子来解决。不应该让其他学生简单的“告诉”。(这与教师直接“告诉”并无多大的差别),而应先启发其或所有的学生思考:阅读时遇到生冷的字词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理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我解疑。这样,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当中遇到同类“疑”便会自行解决,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