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教师、学生家长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开展课题研究。淡化课题研究成果的评比结果,纠正科学研究中不正之风,注重研究过程,使那些东拼西凑、他人代劳的小论文无藏身之地。社会、教师和学生家长应认识到课题研究、成果的评比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亲身体验为目的;由强调学科知识的片面学习转变为重视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使教育的重心落在创新知识、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上。引导学生求真务实,这是学生学习阶段,乃至终身都受用的。

3.构建以校内、校外、家庭“三位一体”的研究型的学习氛围。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把三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形成以学校为龙头、校外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研究型的学习氛围。做到“人人都有课题、人人都在研究”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有研究条件的学科课堂上,教师应该多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做到。这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还可以在校内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活动科目可以丰富,活动内容不是单纯的课堂复习或新课预习,而应以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为目标,设计一系列学生感兴趣、学知识、懂道理的优秀科技活动。校外教育机构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的一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精神的重大使命。校外为课题研究搭建了活动的平台,辅导教师应认真研究校内教材,设计与校内课程相衔接、有拓展的研究型科技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在家庭中,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勤动手、爱思考的习惯,引导孩子凡事都问个“为什么”,逐步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

4.课题研究学习中,教师应把握指导的“度”。课题研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鼓励、鞭策、引导,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创造的舞台。教师是学生课题研究中的帮助者。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知识和方法上的困难,在个人或小组的能力范围内无法解决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启发学生思路、引导质疑探究;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信息和建议;指导学生真实、全面地做好研究情况日志;指导学生确定选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处理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在研究过程中,具体如何设计、如何实施,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又要贯穿始终、不能放松。

5.教育学生处理好学科学习与课题研究学习的关系。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是紧张而忙碌的,学科学习与课题研究虽然差别显著,但并不对立。学科知识是课题研究的基础,课题研究是学科学习延伸。学生应该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由墨守成规转变为知识创新,由过分的依赖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亲身体验。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学生。

三、结语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6-11岁的儿童主要特征是逻辑的掌握和理性思维的发展,具体形象性占有主导地位;11-16岁以上青少年主要特征是抽象和假设推理的发展。此时的青少年思维有了以下五个特点:提前计划性思维,运用假设检验进行思维,元思维,超常规思维。校外辅导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变化进行活动,在教学上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这样,学生在校期间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当他们离开学校就能自己不断地汲取新知,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