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周末。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周茂奇和往常一样,背上书包去给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义务辅导功课。在北师大的校园里,像他这样周末去附近打工子弟学校义务家教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都来自该校的“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自1999年12月该社团成立以来,“农民之子”的脚步从未停止过,用他们质朴、真诚的心,一步一个脚印地为他们在农村的父老乡亲、为他们在城市的兄弟姐妹们,做着一件又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师范学子心系“三农”在北京师范大学科技楼,当记者见到“农民之子”的会员时,他们的脸上都露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原来,“农民之子”刚刚在校园里又成功举办了一次“勤工助农”活动:他们帮助北京市密云县古城镇西湾子村的农民们联系加工板栗约537斤,短短4天时间全部在校园内卖出。

    在学校众多的社团中,为什么选择这个在广大学生看来“土”味十足的支农社团?“农民之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土地相连,离开了家乡,我可以为身边的乡村做点事。”“我以前一直在农村教书,体验到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我是地道的农家后代,对农民有割舍不断的情缘。”

    社团现任会长刘培勇,曾经在拉萨工作过五年,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他告诉记者,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社会责任感淡漠,二是实践能力差。而农民之子社团给弱势群体以帮助,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气息。同时,在六年的时间中,社团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支农活动,带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恰好可以弥补这两个不足。自1999年该社团成立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会员也从当时成立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

    关注乡村儿童教育作为一个建立在学校的社团,“农民之子”注定与教育是分不开的。成立之初,“农民之子”便开始从关注儿童教育问题入手,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在育英、太阳宫等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六年来,农民之子的支教之路从北京市铺向了外省的四面八方,到处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

    2002年8月,“农民之子”一行10多人趁暑假远赴贵州省贵定县凌武小学进行支教调研,发现当地适龄儿童因贫困而失学的情况非常严重。返校后,他们发起了“一帮一”助学活动,发动和号召全校的大学生自愿去帮助和资助辍学儿童。两年后,“一帮一”助学活动的范围扩大到贵州省贵定县另一所小学―――高枧坝小学。

    经过三年的实践,到2005年上半学期,两个小学共有73名孩子得到了资助;2005年下半学期,经过“农民之子”的招新活动和在全球消除贫困日上的宣传,共筹集资助款10424元,84个孩子得到了资助。

    与时代脉搏共同跳动“农民之子”从关注儿童教育问题入手,逐渐也扩展到关注在城市中的民工,农村和农民整体的发展情况,并开展了许多务实的建设性活动。

    考虑到很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因为不了解国家的法律,自己的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从2002年起,“农民之子”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请法律专家给农民工讲解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他们甚至帮助农民工追讨工资,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农民之子”还经常组织讲座、举办论坛,活跃校园学术气氛,宣传介绍和“三农”问题相关的国情及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著名学者温铁军、李昌平等曾先后应“农民之子”邀请到北师大作学术演讲。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农民之子”还先后承担或协助完成了政府部门委托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政策建议”等课题,提高了其整体的科研能力和社会信誉。谈到近期的合作课题,会长刘培勇表示,从2005年11月开始,“农民之子”将与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联合开展针对北京市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研,为政府提供数据参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几年来,“农民之子”社团已经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出一批又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青年。他们对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满怀信心,也充满了主人翁精神和忧患意识。如今,他们正沿着无数教育实践者的足迹,默默地实践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无悔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