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打小报告”,要让孩子明白的不是该什么时候报告,也不是该报告什么,而是该向谁报告。

    孩子们都会“打小报告”,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而对于教师来说,从小学低年级一直到高中,无论你教哪个年级,小报告都将会出现在你的课堂中。

    这样就能减少“小报告”吗

    很多老师不喜欢这种报告,并想方设法减少这种现象,甚至想把它驱逐出课堂。

    一位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说:“我在教室的后面放了个‘闲扯的人’,它是一只可爱的玩具熊。我告诉学生,如果你们心烦需要找人闲聊,可以告诉那个‘闲扯的人’。一直以来,许多孩子都是对着‘闲扯的人’的耳朵窃窃私语,这明显地减少了课堂上‘打小报告’的数量。”

    另一个老师说:“我在教室后面放了一棵塑料树,除非这个小报告是关于流血、呕吐、受伤,否则我会告诉学生去和那棵树说就行了。”

    “我做了一个‘泄密小尾巴’,如果孩子们来打小报告,我就会让他们托着这根小尾巴,这招还真的有效。”一个幼儿园教师说。

    然而,上面这些办法是可取的吗?

    假如称其为“汇报”

    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打小报告吧,从中你会发现这样处理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不利于孩子的自我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形成。

     “打小报告”是个有消极涵义的贬义词。因为把“告密”看作是不好的东西,以至尽量在课堂中消除它。为什么不给它重新命名呢?可以把它称为“汇报、报告”,这个词没有消极涵义。事实上,在社会中我们会付报酬给那些“汇报”的人。难道你不希望在学校的枪击事件发生之前有孩子向你报告吗?

    那么,该让孩子什么时候报告呢?有些老师会帮学生决定什么时候该报告,什么时候是不恰当的。呕吐、流血、伤害“三事报告”,就是一个很具体的例子。另外一种老师就是叫学生何时向她汇报,如果这个汇报可以帮孩子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她就愿意听这个汇报,如果这个报告会使其他的孩子陷入困境,她就会教育这个“汇报人”保守秘密。

    我们认为,对学生什么时候该报告、什么时候不该报告作限制是一种误导,对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自我责任感的人没有任何帮助。是不是什么样的报告都是有价值呢?在我们看来,是要对恰当的人报告才行。

    学会向正确的人报告

    对于“打小报告”,要让孩子明白,重要的不是什么时候报告,也不是该报告什么,关键是该向谁报告。我们必须帮助孩子学会向正确的人报告。

    当孩子向你报告:有同学在巴士上把外用酒精传来传去并让同学们用鼻子去嗅,或者报告说自己的朋友在浴室突然生病了,那么他(她)就是正在向正确的人报告。

    如果一个学生向你报告:另一个同学不让他荡秋千,那么他是在向错误的人报告。这时,你应该做的是帮助他找到正确的人去报告,并教他怎样做才有效。你可以说:“听起来你好像很想玩,那你应该去和那位同学说,你要我教你怎样去跟她说吗?”然后,你和孩子一起到现场并教他如何进行对话。

    举个例子,如果有学生抄袭,可以教学生向旁边不喜欢这种现象的人报告。在这种情况下,最恰当的人就是正在抄袭的人;如果这种报告几次都不成功的话,那就向另一个恰当的人――老师报告吧!

    对于年幼的孩子,应该教他们向触犯自己的人报告,而不是向老师。当发现被欺负的学生不能或不愿意站出来维护自己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先向那个恃强凌弱的人报告,然后再考虑是否有必要报告给大人。

    有时,孩子们还可以向自己报告。如果这个行为不会打扰别人,也没有什么潜在的伤害性,孩子们可以自言自语:“这不是我的观点,这不是我所关心的。”

    孩子会“打小报告”,为什么不能把它当成正常的、必然的事情而轻松接纳呢?把它当成一个教孩子向正确的人报告的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