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读《渔歌子》

(一) 字字落实地读

1、 学生试读

2、 生字教学:塞(多音字))

3、 介绍:西塞山

4、 认识:鳜鱼(书写:鳜)

5、 认识:箬笠、蓑衣

6、 字字落实地读

[点评:何谓字字落实,即难读字音要落实,生字字形要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要落实,这样的语文课才能称之为扎实。]

(二) 琅琅上口地读

1、 纠正课题《渔歌子》中的“子”的读音(轻声)

2、 认识文体——词的形式(回忆白居易的词《忆江南》)

3、 改动一个字——归(去、回、还),感悟词的押韵

4、 琅琅上口地读

[点评:何谓朗朗上口,即要进一步读准字音;认识体裁特点,读出节奏;感悟押韵,读出韵律。]

(三) 历历在目地读

1、 标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2、 点击课件,欣赏插图

3、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像

4、 引导表达想像中的景物

(1) 抬头仰望——

(2) 山前——

(3) 往近处看——

(4) 一阵风吹来——

(5) 仔细一看,江里——

(6) 目光再近一些,那条小船上——

(7) 而天空中——

(8) 齐读诗歌

(9) 教师小结: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烟波垂钓图”

(10) 再次齐读诗歌

[点评:教者的设计层次感很强,尤其是教师引导想像,学生表达想像,全方位展示了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很有独创性。]

(四) 津津有味地读

1、 发现:诗中只有三个字不是写景的?(不须归)

2、 思考:为什么不须归呢?

3、 出示:张志和的材料

4、 感悟:不想回家的原因

5、 反复引读全诗:

(1) 晨光熹微的早晨——

(2) 好几个时辰过去了——

(3) 天色已近黄昏——

6、 师生对读

[点评:由诗及人,进入人物的精神领域,过渡甚是巧妙,拓展作者的生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反复引读,营造诗意语文的教学氛围,借鉴得较为成功。]

二、快读《江雪》

1、由张志和的不须归过渡到柳宗元,揭题:江雪

2、字字落实地读:纠正“径’的读音

3、琅琅上口地读:理解押韵

4、历历在目地读:学生听读想像,读出画面

5、津津有味地读:

(1)追问:什么滋味?

(2)询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诗人吗?

(3)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资料

(4)回答:刚才的问题有没有找到答案了?

[点评:迁移能力,详略得到,节奏明快,在精致中不失大气。]

三、多重对话:

1、想像写话

(1)张志和对柳宗元说:子厚啊, ,你看我

(2)柳宗元对张志和说:张兄啊,如今我被贬至此, 但是

2、交流写话

3、齐读《渔歌子》《江雪》

4、存疑:你更喜欢谁呢?

[点评:我们不得不感叹——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我们只知道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可怎么也不会想到要把这两个诗人如此自然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两人倾心对话,互吐衷肠,共同演绎进退之间的天地人生。]

 总评:

——“规矩”中的诗意对话:疏言——字字落实;诵读——朗朗上口;显像——历历在目;悟意——津津有味;化言——多重对话。

我们不难发现广东的彭老师提出的四次朗读,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值得钦佩的是这位彭老师在每一次读的过程中,都能把这种教学理论化为教学实践行为,操作性很强。也就是说这是一堂寓教学理论与实践相完美结合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