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读出古诗中的感激之情,会背诵古诗。

2、明白“踏歌声”、“忽闻”、“深千尺”、“不及”等词语,了解古诗大意。

3、感受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友情的珍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出诗中的感激之情,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会背诗。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与汪伦离别时的情景,丰富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 这节课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做(师指着板书生读)《赠汪伦》。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

生: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 地仰慕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李白。他很想和李白交 朋友, 可是自己又是一个无名小卒,怎么才能见到李白呢? 当时天下所有听说过李白的人都知道,李白有两大爱好。同 学们有知道的吗?

生:喝酒和游历。

师:李白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啊!”他还喜欢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每到一处就会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

师:那么汪伦是怎么邀请到李白的呢?

生:汪伦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 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师:李白接到信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泾县,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微笑着解释说: “十里桃花是指方圆十里的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指一个姓万的人开的一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被汪伦的幽默风趣逗得哈哈大笑,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陪他一起饮酒、谈诗。他们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汪伦的好客,泾县的珍珠糯米饭和桃花潭底的水酿造出来的酒令李白流连不已。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朋友之间总是会有离别的时候,李白最终还是得走啊?离别之际,李白即兴作了一首诗赠给汪伦。请把这首诗诵读一遍。(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谁自告奋勇起来读一遍?

师:自己评一下,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对着同学讲话,面对面的交流请用“你”,这样才真诚。)

师:谁愿意到讲台上把诗朗诵给大家听?

师:有没有人比他朗诵得更好?

师:还有人要挑战吗?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题目你们会解释吗?

师:(指着课题)“赠”是什么意思?

生:“赠”是左右结构“贝”字旁,由“贝”字旁可以看出就是把自己宝贝的东西毫无代价地送给别人。

师:我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个“赠”字?

生:两个人感情深厚。

生:特别是两人分别、离别的时候。

师:能不能换成“送”字。

生:“送”可以是把自己不要的东西拿给别人,而且还含有“送行”的意思,如果换成《送汪伦》就成了是把汪伦送走了,所以不能换。

师:说得好,这首诗啊,其实就像是离别赠言,李白在离别之时把这首诗赠送给汪伦,作为留念。

师:谁来说说看自己对诗的意思是怎么理解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A。

师:A同学基本准确地解释出了90%,老师不讲能够理解90%已经 非常了不起了。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A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整首诗的意思?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B

师:B回答得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送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二、入诗境,悟诗情。

师:诗基本意思读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的前两行,你有什么感受要与大家分享吗?

师:“学贵有疑”,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都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汪伦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汪伦是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的呢? 生:由“忽闻”这个词看出来的。因为“忽”字说明李白听到歌声很突然,很惊喜。

生:还有出乎意料、出乎意外的意思。

师:你真会读书,不光会读还很会思考。同学们,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生:(齐答)不会。

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回到一千三百年以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假如你是汪伦,为什么李白都要走了你才来送行啊? 在学习小组里面说说自己的观点。(生小组交流,教师在其中 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

师:你说说看,请记住你现在就是汪伦。

生:我是要给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我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给李白送行。

师:你是用什么方式来给李白送行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踏歌”,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踏歌,就是用脚踏地打拍子,同时边走边唱。

师:我们现在无法看到当时汪伦他们跳的是一种怎样的舞蹈,也无法听见那是一种怎样的歌声。但是我们知道这是当时当地 最隆重的踏歌舞。既然是“隆重”的,那么踏歌舞肯定是很 多人在欢天喜地的时候,在良辰佳节的时候,在迎送宾客的时候跳的舞、唱的歌。据说,现在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有类 似踏歌的舞蹈。我这里有一段资料,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师:李白“将欲行”之前,还没有看到“踏歌”,就在他“将欲行”的一刹那,岸上突然响起了“踏歌声”,这是李白根本就没有 想到的。当地的民众居然会用如此隆重的仪式为李白送行, 李白此时真是万分 激动啊!请你设身处地为李白想想,这个 时候,假如你是李白,你会说什么,会做什么?

生:我对汪伦一拱手说:“汪兄啊,你们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回报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 拿笔来。”于是,我挥毫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

师:这首诗是面对当时的情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

生:(齐声答)好!(生有感情地朗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对这首诗的后两行,你有什么感受要与大家分享吗?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呢? 师:千尺是多深?1米=3尺,1千尺=333.3米。大家看一下我们的课桌长是几米?

生:1米。

师:假如我们把课桌竖起来,三百多张这样的课桌那该有多高啊!

(学生惊叹。)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生:不可能有千尺深,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对!这里是夸张的手法。“不及”是什么意思?

生:比不过。

生:不如。

师:李白和汪伦的情谊到底有多深呢,谁能用一个四个字的词语或成语来形容?

生:情深似海。

生:可以说是深情厚谊!

师:好一个“深情厚谊”!这个词语你来板书。(学生板书“深情厚谊”)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 的感情啊。汪伦不是一个人来送李白,而是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李白的激动带着李白和汪伦的深情厚谊和依依不舍,一起摇头晃脑地地吟诵这首诗。(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大家还可以放开一点吗?

看我这里,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看着我这里,你们可以动起来,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生在教师的提示下 有感情地背诵。)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汪伦,读了李白赠给你的诗,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绞尽脑汁写一首诗出来还赠李白。

师:你让汪伦也成大诗人了。

生:我一定既高兴又伤心。高兴是因为有李白这个好朋友,伤心是因为我们即将分别。

师:此次离别,恐怕不会再有见面的时候,不像现在,有电话、手机、电子邮件、QQ聊天可以互通信息。

生:我有了李白这个好友,死而无憾了。

师:人生难得一知己,汪伦觉得足矣!

生:我一定会好好收藏这首诗,给我的子孙看。

师:汪伦会把这首诗当作“传家宝”留予子孙后代,所以我们今天还能读到这首诗,感谢汪伦。

师:同学们,让我们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一下,李白短短几天的桃花潭之行,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他饱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品尝了当地的美酒,这些给李白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生:李白即兴写下了留传千古的《赠汪伦》。

生:耳闻目睹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如:踏歌舞。

生:李白感受到了汪伦以及当地百姓的热情好客。

师:可以说是不虚此行啊!

生:他得到了一份真诚的友谊。

生:他会觉得朋友是无价的。

师:这真诚的友情,是金钱无法买到的。

生:他会觉得人生最珍贵的就是友情。

师:为他鼓掌!为珍贵的友情鼓掌!

师:同学们,当李白乘坐的船渐行渐远的时候,忽然身后传来了汪伦和乡亲们吟诵《赠汪伦》的声音。此时此刻,李白早已 感动得热泪盈眶。究竟是什么感动了他啊?是他和汪伦之间的——

生:深情厚谊!

三、拓展

师:同学们,《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这节课 即将结束,作为一种文化的积累,请大家欣赏几首送别诗 。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并讲给家长或好朋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