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营养素在身体里是相互搭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关系十分复杂。

如维生素A需要得到维生素E的保护;维生素A可防止维生素c的氧化;铁促进维生素B族的代谢;锌要与维生素Bs一起增加摄入量;维生素B、维生素D、维生素E及钙、磷、锌要成一定的比例;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必须符合1:1:1的比例;维生素B2与维生素c要成比例。如果补磷过量钙会被耗损,补铜过量锌会受损失。

就说常见的佝偻病吧,不少家长只忙于补钙,可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原来,在孩子体内担当骨骼发育重任的不止是钙,还有其他元素。例如锌元素,是促进骨细胞增殖与活性,并加速新骨细胞钙化的重要帮手之一。再如锰元素,乃是软骨生成中的辅助因子,若缺乏则可引起一种叫做硫酸软骨素的物质合成障碍,造成软骨的结构和成分的改变,进而导致骨骼畸形。至于铜与镁,或影响骨磷脂的合成,量不足使新骨生成遭受抑制,或影响骨组织的代谢,对钙在骨骼内外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

总之,它们在骨骼的生长发育中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儿科医生形象地将这5种矿物元素喻为壮骨"五兄弟",缺一个都不行。

换言之,在补钙的同时,还需要多安排富含锌(肉、鱼、牡蛎等)、铜(动物肝、豆类、芝麻等)、锰(分布广泛,只要不择食就能摄入足量)、镁(绿色蔬菜、坚果类等)的食物,"五兄弟"齐心协力,方可如愿。

不妨再举一个例子--缺铁性贫血。家长大多知道要补充铁剂,可结果往往遇到与补钙同样的尴尬局面--效果不理想。

原因也一样,铁剂在体内代谢并参与造血的过程中,需要好几位"热心朋友""两肋插刀"。

记住它们的名字吧:维生素A、维生素B2、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E、铜、镍、锰等。这些成分有的本身就是造血的原料(如叶酸、铜、镍、锰等),有的虽不直接参与造血,但它们或促进膳食中铁的吸收与利用(如维生素C、维生素B2等),或催化铁在体内的代谢与生化过程,共同为造血建功立业。

因此,当你给孩子服用铁剂的同时,切莫忘记调整孩子的食谱,增加如胡萝卜、柑橘、绿色蔬菜、肉类、鱼类、动物肝等的比重,以提升铁剂的疗效。

由此看来,"单打一"的"缺啥补啥"不符合孩子的生理特点,不能充分发挥所补营养素的作用,家长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采用药补与食补相结合的办法,"多管齐下"才是明智之举。

另外,"单打一"地进补,还容易破坏体内的营养平衡,人为地造成某些成分增多或减少,导致新的疾患临身。

比如补铁过多,会抑制机体对铜的吸收,诱发缺铜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