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指出,幼儿园社会教育应与家庭、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而广义的教育就包含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教育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共同构成我国的整个教育工作体系。家庭教育是由父母在家庭这个社会组织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有计划与无计划相结合的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先导和准备,也是学校教育补充和延续,并且是协调三方面作用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中提供给儿童的文化理念,为儿童以后形成的社会经验、认知基础、情感倾向和性格特征,奠定了基础。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的质量和进程。

在家庭教育的体系中,幼儿的社会教育,是一个最核心的培养任务。这是因为:

1、家长应当认识到:对子女的教育是家长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社会、国家的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是振兴中华的后备军。因此,家长不仅应该关心照料孩子的衣食住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从未来社会的需要出发去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能迎接新时代挑战的有用之才。现在的儿童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他们的道德素质,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幼儿阶段是塑造一个人个性的最初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于父母而言,把子女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家长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当前,我国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利益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的多元化,这些思想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他们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从小就有着接受各种思想影响的可能性,随着他们接触社会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的各种思想和品德习惯都对儿童产生着影响和作用,加之,儿童的知识经验缺乏,好模仿,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他们的情趣、意识和情感又极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如果家长不注重加强教育,各种不健康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所以,家长必须及时及早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加强正面教育,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家长应当认识到: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品德的和性格的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其中,品德和性格的发展是全面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具有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感知、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处于活跃状态,并能承受一定的挫折和困难。有关的研究表明:智力和成就并一定成正比,智力高的成就并不一定高,成就最大的往往是和他们的信心、顽强、独立性、坚持性等有密切的关系,成就大小最明显的差别在于意志品质的不同,而不在于他们之间的智力的高低。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成才不可

缺少的重要因素,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性格是人的个性的最重要的方面,良好的性格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根本心理力量。性格活泼开朗,就能调动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主动的参加各项活动,积极的与成人及同伴交往,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在婴儿时期已开始显露出性格的某些特征,应重视幼儿性格的培养。

3、家长应当认识到: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上一般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在品德方面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由于成人的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的任性、粗暴、行为无约束。由于儿童是独生,生活上的优越环境和过分的照顾,而形成儿童娇生惯养;家长的溺爱,缺少理智的教育又形成儿童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由于儿童是独生,家里一切玩具、图书、物品等全为他个人所有,不需要和他人共享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毛病;由于家长的过分娇宠,一切包办代替,安排妥贴,挫伤了儿童的独立性和积极性,而使儿童有依赖性,自理能力差;所有这些,造成德育是儿童教育中的最薄弱环节,在幼儿时期,儿童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克服缺点,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所以,幼儿德育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幼儿社会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需要在多种环境和活动总,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而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中。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社会教育有很多的优势,我觉得,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也反映出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因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幼儿道德品质的前提。在家庭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应做到:首先,家长要教育子女讲文明、讲礼貌。家长要从培养同情心入手,经常要求幼儿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学会保持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热情待人,关心同伴,尊敬长辈,不骂粗话,不在成人交谈中插嘴,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和休息。家长要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别人的表情,使幼儿懂得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思想、感受和愿望,不应当只想到自己,还要兼顾别人;必要时要牺牲自己的愿望来换得共同的快乐。家长还应该教育子女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增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要从最简单的自我服务开始,如:穿衣服、洗手、洗脚、收拾玩具等入手,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要求孩子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帮助成人做事,通过多种劳动,可以增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树立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和为他人服务的自豪感。行为习惯的训练要贯穿于家庭日常生活及游戏之中,家长要因地制宜,针对子女的行为特点,丰富教育内容,逐步提高要求,养成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

2、增养幼儿健全的个性品质。在这方面,家长首先要增养幼儿愉快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愉快的心情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子女有

过分胆怯、害羞、孤僻、自私、冷淡等不良行为时,不能等闲视之,应当认真地去了解原因,主动的接近幼儿,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缓解他们的苦恼,分析他们精神压力的起因,使孩子真正感到父母是可亲近、可信任的长者,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其次,家长要培养子女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幼儿独立评价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往往受到家长评价的直接影响。因此家长粗暴、侮辱性的评价,常会损坏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幼儿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贬低自己的价值。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耐心引导孩子克服缺点,尊重子女的人格,培养子女自主精神,帮助子女获得成功的体验;要正确认识子女的实际发展水平,积极评价和支持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克服对子女指责过多的情况。最后,要培养子女的坚强的意志。家长要鼓励幼儿勇敢的精神,在发生困难时,让幼儿自己设法解决,不能代替他们解决。为有效的培养子女的意志,要让子女在生活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如要求子女每天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等。这对培养幼儿稳定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是大有益处的。

3、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美育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想象和语言能力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幼儿愉快、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家长应用艺术手段或借助于大自然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来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逐步学会理解生活美、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会孩子正确的区别美与丑,把他们从小引入美的精神境界。家庭美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创设整洁、美观的家庭环境,带领孩子欣赏大自然的景色等。

让每个家庭都参与到幼儿社会教育的大潮,让每个孩子的社会性和个性都充分发展,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