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号用在提示语的后边,表示较长的停顿,主要起提示下文的作用,也可起总结上文等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切忌有“区区冒号,何足挂齿”的轻视态度。其实,冒号也很有研究的价值,我们必须让“冒号”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下面将举例予以说明。

1. 表示提示下文

冒号用在提示语后边,表示下边有话要说。这里所说的提示,是指提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在提示语后边的,常常是一句话的重点所在。例如:

(1)他有一种奇怪的渴望:想到水里去游泳。(安徒生《丑小鸭》)

(2)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老舍《济南的冬天》)

例(1)、例(2)都是在动词后边用冒号,表示提示下文。例(1)在“渴望”后面将丑小鸭的想法直接地展现了出来。例(2)在“想起”后面提出人们的设想,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这两个例句,冒号的后面部分都是宾语。宾语部分的结构,例(1)简单,例(2)复杂,同时,用了冒号,宾语与上文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清楚了。

(3)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鲁迅《风筝》)

(4)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冯骥才《珍珠鸟》)

例(3)、例(4)都是名词后面用冒号,此冒号,一方面有提示下文的意思;另一方面还有下文补充上文的意思。例(3)冒号后面的部分是补充说明具体的“补过的方法”;例(4)冒号后面的部分是补充说明上文鸟儿如何“像它的父母”的。二者都是表示先总说,后分说。

(5)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玛丽·居里《我的信念》)

(6)影子说:“天要下雨了,我们快些走吧!”(金波《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例(5)、例(6)在动词“说”后面用冒号,表示提出下面一句话的内容,这是冒号用得最多而又是常见的用法。

2. 表示总结上文

总结上文,恰恰与“提示下文”的过程相反,即先分说,后总说。在总结性的话语前面用冒号,表示冒号之后的话是对前文的总结。例如:

(7)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杨振宁《邓稼先》)

3. 冒号的其他用法

下面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8)XX同学:

来信已经收到。……(冒号用在称谓的后面,这是书信中的用法)

(9)《安塞腰鼓》一文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闭塞。”(在“例如”、“如”、“如下”等词后面用冒号,表示提出证明作用)

(10)歌舞剧:蝶恋花。(冒号用于剧种的后面,下面再提出戏剧的名称,这是冒号的又一种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