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课程中民俗文化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民俗文化是大众文化,最贴近人们的身心与生活的,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状态紧密相连,并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与幼儿的生活之中。然而,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多以教材为主,教师们实施教材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掉幼儿生活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从而缺失了对幼儿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机会。

“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的学习也越来越有效。”

儿童生活周围丰富而广泛的人、事、物和活动,都蕴含着民俗文化内容,均可视为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时机,儿童在这些生活情境中,通过交往、参与、探究,获得知识、锻炼动作和技能、发展情感、形成个性。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幼儿园教育中,合理利用民俗文化元素,传递民俗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气质,文化意蕴,让民俗发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对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其成为随处可见、可用的活教材。如:通俗易懂的歌谣,到处都能听到,幼儿说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了他们对语言活动的兴趣;简单的民俗游戏(跳绳、玩绳子、跳格子等等),人人易学,既增强了幼儿的体质,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经典的古老神话,打开了幼儿想象的翅膀,给了幼儿丰富的想象空间等等。我们应当将这些幼儿喜爱的文化资源和形式,贯穿在幼儿的生活之中,在引领幼儿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激发幼儿的各种兴趣,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可见,将民俗文化元素运用在幼儿活动之中,从环境布置到活动素材,既有现实美,又有艺术美,从幼儿生活中来,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感染着幼儿,促进幼儿美感的发展;同时,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在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以及民族感和爱国心。我们将这些优良的民俗文化传统融入幼儿的生活,正是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强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塑造我们民族品格的有效方法。

二、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过程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我们认为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乡土资源。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收集、筛选和设计,尝试在课程中开展融入民俗文化的教育,使幼儿园教育更加乡土化、民族化、生活化。

(一)民俗文化课程的收集和筛选

教师们在课程实施中更喜欢运用一些教材中的成品内容,对于与他们生活贴近,丰富的传统民间民俗的教育资源缺乏应有的敏感性。因此,我们组织教师对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收集和整理。首先,通过教研活动及致家长的一封信,我们将课程的初步想法与教师、家长进行了沟通,让他们了解到民俗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我们发动教师及家长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料。因为有了前期的工作准备,老师及家长的兴趣浓厚,纷纷通过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途径,积累了许多的资料,特别是大一班的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民间剪纸艺人,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课程资源。

获得资料后,我们并没有急于将这些内容一股脑的全部抛给幼儿,而是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筛选、分类:大兴农村的本土文化类,如梨花节、西瓜节、葡萄节、桑椹节等以及大兴的风土人情、和地貌均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的资源;传统节日类,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民俗文化艺术类,如剪纸、扎染、版画、线描等民间艺术形式,让幼儿领略到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通过筛选,积累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的活动策略是以主题内容为基准,根据幼儿的能力及兴趣点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该主题的综合活动中,这样,既丰富了主题教育的内涵,又保证了传统文化的学习质量。

(二)民俗文化资源的运用

幼儿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动应该是以“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为基点,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我园力求探索的一条开放、自然的,具有民间民族气息的幼儿教育。因此,为科学、有效地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管理策略,保证课程资源的充分运用:

1、保证教研质量,营造研讨氛围。

(1)根据各年龄班幼儿发展需要,通过教研活动确定教研活动主题。孩子年龄小,他们的兴趣点广泛而易变。因此,教师们会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多个幼儿的兴趣点。然后通过教研活动,对这些内容点进行筛选,根据目标确定主题内容。如:中班课程《葫芦娃的秘密》、大班课程《十二生肖》等,幼儿年龄不同,兴趣及发展需要也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我们会在充分了解幼儿经验及兴趣的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确定主题内容。

(2)每周各班必须有2—3次特色活动,形式不限,可以是集体教学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活动内容最好能结合主题开展,由年段组成员讨论后决定内容和形式。

(3)各年龄组每月必须有1—2位老师进行园本课程的磨课活动,在进行主题教研活动中定人员、定内容、定时间,集体备课,一课多研,确保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

(4)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会通过与教研主题相适宜的游戏、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卡等多种形式,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营造宽松积极的教研活动氛围。

2、将民间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把民间游戏贯穿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各环节中,让幼儿熟悉一些民间游戏的玩法,为民间游戏走入集体活动作铺垫。如音乐活动《拍大麦》、《拉大锯》等,都是在幼儿学会游戏拍大麦、拉大锯的基础上开展的。

3、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发课程内容。

我们不仅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内容的直观性,同时强调教学内容与贴近幼儿生活相联系。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利用大兴区的农村地方节日开展活动,如,梨花节,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到万亩梨园赏梨花,认识梨花,并且让幼儿知道梨树,开花后长叶,感受春季大自然的美,到秋季百果节,带领幼儿去采摘,认知各种梨,品尝各种梨,在活动区,开展制作水果沙拉,制作梨果脯,在小舞台,幼儿自编自演为庆祝百果节等;利用西瓜节,参观西瓜博物馆,了解关于西瓜的民间故事和风情,自活动区开展自制西瓜擂台赛,进行宣纸裱糊等不同形状的西瓜,进行线描装饰等艺术活动,来美化环境,更加注重环境的渗透,整合幼儿教育的内容,在组织教育内容上,加强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所以,在利用过程中,我们更多通过环境浸润,活动中浸润和情感浸润,来实现民俗文化的自然地传承。

4、注重课程内容的积累和创新。

在各班开展民俗课程中,我们特别注重资料的积累,设立了“民俗课程库”。将每个主题活动从预设、目标、网络图、环境创设等内容一一记录,以作为一手资料进行积累,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借鉴和使用。

民俗课程中,每个年龄班不同,每个班的孩子也不同。因此,我们特别支持、鼓励教师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在原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内容更加丰富。

三、研究结果

近一年的时间研究中,我们利用便利的乡土资源,和农村广阔的开放空间,在课程中开展融入民俗文化的教育的研究中,创设富有民俗特色的文化环境,营造民俗氛围。通过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课程,促进了幼儿发展。家长积极地参与,使园所关系更加和谐。

(一)创设民俗特色环境,营造民俗氛围;

1、室外环境凸现民俗文化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幼儿园的户外环境是幼儿园课程体系的所必需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扩大了的活动中心,是一种教育的,发展的以及身心放松的环境。[2]因此,在室内外环境创设中,我园统一定位和规划,均以民俗文化为主线,浸润环境,让幼儿每天在自然的环境中时刻备受民俗文化的气息熏陶。

利用户外自然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幼儿园室外的植物长廊,是我园独有的文化和幼儿活动的空间,长廊底下,民间的秋千让孩子们欢声笑语,长廊顶上,各种藤萝植物爬满,垂落的是一个个葫芦,南瓜,一条条丝瓜,黄瓜,植物在交错生长中和谐,孩子们在植物生长中感受一年四季的轮回。为了让孩子感受植物与季节的变化,我们在植物长廊上安装了“春,夏、秋、冬”四季风车,在每一季的风车上,标出节气,自然中,让幼儿感受季节的更替和节气的变化,与人们和植物的关系。与此同时,一个个长廊立柱上,我们用一种象征中国元素的中国红,配上金色的祥云图案,勾画出一个个象征和谐的祥云柱,让幼儿感受植物与自然的和谐,民族的团结和谐。在绿植的包围下,一排排整齐的祥云柱,让我们感受到生机、自然和向上的民族气息。

创意民俗文化背景,调动幼儿游戏触觉。户外游戏区域周围,我们采用剪纸的形式,剪出一幅幅动态盎然的民间游戏场景,舞龙、跳绳、踢毽、抖空竹、退铁环,捏秧歌等,孩子们每天户外活动时,这些有效刺激幼儿的感官,在民间游戏的舞台中,孩子们玩着与背景相同的民间游戏,尽情的舞动和表现,让孩子们时刻体验着民间和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人的坚强意志,顽强的毅力集体主义惊呼声,还可以给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美。

文化墙,为幼儿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幼儿园是孩子的乐园,是激起幼儿童趣、向往和创想的场所。美好的环境会吸引孩子驻足,会引发孩子想像,会激起孩子创新。所以在幼儿园主楼门厅墙壁两侧,采用剪纸风格的美术画法,绘制了大幅文化墙,画面上孩子们一个个嬉戏的场面,“玩风车”“放风筝”“乘坐神鸟飞上天空”“在鱼背上滑滑梯”……,孩子们一边感受游戏的快乐,剪纸中阴阳的画法在画面中有所体现,对幼儿学习剪纸起到了熏陶的作用,让孩子们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

2、室内环境,绽现民俗文化

室内环境绽现民俗文化环境从外到内,应本着统一和谐,同时渗透于文化,才能不失于环境即课程的教育理念。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就是我们开发课程的过程。环境的渗透即是在现文化的过程。因此,我园注重环境的细节创设,在每一处均体现民俗文化的气息,然后幼儿时刻感受民俗文化多样和内涵。

(1)楼道再现民俗整体美

在楼梯处,用麻绳将楼梯进行缠绕,让幼儿感受到乡土自然和穿编技术,穿编的花纹错落有致,感受到层次的美;每个楼层的门,用“万字纹”“回文框”的花样,对称贴于门上,让整个楼道再现民俗文化整体的美。

(2)班级再现民俗个性美

每层的楼道给予幼儿的是整体美,但是如何更好的区分各班级的文化特色,仍需要我们从细节上着眼。每个班级的门框上,悬挂一个个雕有镂空花纹的红色灯笼,灯笼上刻有班级名字,灯笼下悬垂的流苏,是十二生肖的不同组合。小灯笼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是属什么的,还知道班里小朋友都属什么,有关的十二肖都有谁。这个小小的设计真正体现了环境育人的特点。

家长园地采用中式画轴的形式装饰其版面两边,中间画卷部门,教师可以进行内容的展示和宣传。有的采取青花瓷纹样装饰家长园地边框,有的则采取剪纸纹样进行装饰,每走一处,均能再现不同的中式民俗文化。

3、区域环境再现综合美

旧货市场淘来的旧箱子,在老师的画笔下,翻新,变成一个个蕴含民俗文化于其上,有“汉砖”花纹,有“青花瓷”纹样有传统民间杂技,有中国的牡丹,组合摆在“京剧梨园”舞台周围,备有一番风味,浓厚的民族味,这些环境细节处,均成为给予孩子没了解和欣赏民俗文化的窗口和展台。

(二) 开展民俗特色课程,促进幼儿发展;

民俗文化渗透于幼儿园的课程当中,其内涵,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可以为幼儿提供真实、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将民族文化作为方法和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具体操作、审美体验和情感交流等让幼儿体验学习民俗文化所带来的愉悦。

1、户外活动融入民间游戏

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研究中,我们请老师们搜集整理各种民间体育游戏,并且根据各年龄班的特点,把难易不同的民间游戏进行分类,各年龄伴有选择的开展民间游戏,如小班,开展揪尾巴、赶小猪、骑牧马,吃毛桃、丢手绢等;中班开展推铁环、投沙包、高跷、跳绳、舞龙活动;大班,开展翻绳、跳竹竿、跳长绳、双人跳绳、扭秧歌、跳房子、抖空竹、推铁环绕障碍等,还有大带小的“抬轿子”。丰富多样的民间体育游戏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各方面的体能也得到了锻炼。

在开展民间户外游戏研究中,我园还注重引入社区资源,将老年秧歌队和空竹队引入进来,让孩子和老师们跟老人学习民间游戏,进一步感受民间游戏带来的快乐。如:在扭秧歌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大班幼儿男孩和女孩的关注点是完全不同的,女孩子喜欢拿着手帕、扇子扭秧歌,而男孩子则喜欢跟着爷爷们敲锣打鼓来伴奏。为了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及发展需要,我们调整了课程计划,将节奏、打击乐等内容融入到课程中,更多元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班级中的教师也注意到以民间游戏为载体,对幼儿开展多方面的教育,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和探索,更好掌握游戏的技能,提高游戏水平,开发新的玩法。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总结了各个年龄班幼儿喜欢的户外体育游戏:

内容大班中班小班

民间游戏捉龙尾、老鹰捉小鸡、提提脚、脚尖脚跟脚尖跳、倒缸背缸、编花篮、拍人、跳房子、跳绳、摔标、斗鸡、二人三足、滚铁环、扔沙包、跳竹竿、跳皮筋等荷花荷花几月开、跳房子、抬花轿、炒黄豆、石头剪刀布、丢手绢、抽陀螺、和尚摸瞎、三三三、丢沙包、狡猾的狐狸在哪里、走高跷、切西瓜、砍白菜等小老鼠上灯台、猫捉老鼠、捕鱼、点点触触、红灯绿灯、苹果生梨、大饼油条、拉勾上吊、木头人、拉大锯、摇啊摇、买花狗、赶小猪、老猫睡觉醒不了、点小鸡等

2、主题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化的内容

(1)发挥载体作用 ,拓展民俗知识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融入到课程中,不仅能发挥本身的民俗文化的韵味,还能作为载体,丰富、融入到教育活动的领域之中,让孩子们在了解民俗文化的而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如:大班开展的“十二生肖”主题活动研究。为了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们首先从孩子们的关注点——“我是属什么的”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自己的属相及父母的属相,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生肖属性”大调查活动,对家人及老师的属相进行统计,这样的活动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统计能力等都有了很大大发展。幼儿不见了解了有关十二生肖排序的故事,如“老鼠嫁女”“狐假虎威”等,还学习了生肖属性的儿歌,“我喜欢的小的动物”,并搜集十二生肖的谜语、成语,讲成语故事。创建十二生肖轮回大转盘,让幼儿动手操作时,掌握十二生肖的排序。户外活动区也以十二生肖的动作状态,命名区域名称,“小兔子跳跃区”“小马奔跑区”“舞龙区”“猴子攀登区”等。户外有效赶小猪,金鸡独立,“揪尾巴”多种户外活动,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孩子们感受到仅有的十二生肖,融入了中国多种的传统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精深。

又如在中班开展“幼儿园里葫芦”主题活动。秋天来了,孩子们坐下长廊的秋千上,看到一个个小葫芦挂满了长廊,他们喜欢极了,纷纷讨论着:这是哪个葫芦娃,那是哪个葫芦娃。于是,我们就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葫芦开展了这个主题活动。语言领域中,融入民间《葫芦娃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葫芦娃的智慧和勇敢。葫芦,在中国民间代表福禄,表示吉祥,因此,注重葫芦的民俗艺术的创造,将民俗吉祥的寓意传递给孩子们,引领孩子们搜集有关葫芦的民俗艺术作品,并带领幼儿进行创作,在葫芦身上作线描画,用彩色纸绳进行装饰,孩子们还请门卫爷爷在葫芦身上进行烙画。此外,老师和幼儿共同搜集和学习,了解到在中国民间葫芦又很多用途,横截面切开,大些用来当水瓢;小点的用来开盛取东西,还有把瓤子挖掉,当水壶;在艺术方面,在葫芦上创作绘画,有的将小葫芦用中国结联成串悬挂,代表吉祥如意。有的孩子们学着《葫芦娃》的故事,涂上颜色自制成葫芦娃头放到图书区,练习讲故事。小小的葫芦,发挥了巨大的教育价值。

(2)体验节庆文化 ,培育民族情感

传统的节日本身就带有一种中国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应该让孩子更好的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感受到中国节日的。所以我园利用中国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传统节日资源,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如,“热热闹闹过春节”这个主题活动中,请孩子们回忆以往怎样过节的,春节前,和幼儿一起设计春联,挂春联,引导幼儿制作鞭炮,悬挂班级门口,为班门贴福字,并且知道福字要倒贴?为幼儿讲关于“年”的故事,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春节”里的祥和,春节过后,请幼儿再次回忆春节里家里边是怎样过节的,都作了哪些事情?春节拜年时,说什么话?谁给的压岁钱,他们都说了哪些祝福的话等。为幼儿讲压岁钱的来历和寓意,让孩子懂得压岁钱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自己的护身符,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同时引导孩子,我的压岁钱怎样花的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学会了合理消费,并且学会献爱心,懂得珍惜。

再如以端午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时,我们为孩子讲了有关屈原的故事;请幼儿说说吃过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在班级中开展亲子包粽子的活动,之前幼儿了解包粽子都需要哪些材料,到超市参观都有哪些口味的粽子。请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选择购买棕叶、米、枣等材料,并利用美工区活动指导幼儿用纸学习包粽子,掌握包粽子的步骤和技巧,以及包粽子时应注意的问题。真正包粽子时,幼儿兴趣更浓,包出各种口味的粽子,并请食堂阿姨帮忙煮熟,孩子分享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心里非常高兴,幼儿通过体验、参与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深入地了解了节日中民俗、民情,孩子们的寄思情感在参与中得到表达。

(3)感受艺术魅力 ,激发民俗热情

优秀的民俗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品类齐全、技艺精湛、品格独特、不断创新等显著特点,这大大丰富了新课程的内容。我们遵循课程民主、开放的原则,尊重孩子需求,开发和利用家庭和社区中的民俗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经验,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感受民俗文化魅力。剪纸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工具的简单,材料的低廉,随处可见,随手可做。为了让孩子更好的了解民间的剪纸艺术,我们请来班上小朋友的奶奶,她非常擅长剪纸。在班上进行剪纸表演,激发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对剪纸活动的探索:我们请家长及孩子一起收集窗花、喜花、鞋花、枕头花等剪纸艺术作品,让孩子们知道民间剪纸的各种表现形式,让幼儿一起欣赏、讨论。从而拓展幼儿的视野,不仅入如此,我们还根据剪纸活动的深入,布置主题墙饰,“我搜集的剪纸”“剪纸的花纹有哪些”“为什么剪断了?”……等等,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剪纸成为了发自孩子内心的自由表达。通过剪纸活动剪出了形态各异、有小动物形状的、花,美化教室门窗,逐渐的,孩子们还能根据活动内容,剪出情景。比如在参观小学回来,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就按自己观察到的进行描绘,却又不少小朋友采用了家长剪纸的方式,有的剪出小学生课间擦黑板,扫地;有的剪出升国旗的场面,有的剪出教师给小学生上课,有的剪出可见小同学会一起踢球,跳绳等……孩子们剪出的一幅幅作品,孕育着孩子们的智慧和希望,更剪出了他们的创意。

之后,孩子们发现楼道里悬挂的人物皮影,跟剪纸特别相似,就提出了能不能把自己的剪纸作品做成皮影?孩子们的发现让老师高兴,于是引导幼儿利用剪纸作品开展皮影的制作和皮影戏的表演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了解到了有关皮影的知识,和简单制作和表演的一些技法,动手能力、创造想象力、表演的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孩子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更浓了,孩子们将自己剪出的形象,做成能活动的皮影,在阅读区进行皮影故事表演。孩子们很热衷,每次区域活动时,美工区的小朋友要询问阅读区的小朋友,他们下次准备讲什么故事,有美工区的小朋友剪出故事中人物形象,再做成皮影,送到阅读区供小朋友使用。有效促使了孩子们合作和交往能力的提高。剪纸艺术越来越贴近孩子们生活和游戏,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同时让我们看到中国民俗艺术的魅力!

四、在课程中融入民俗文化内容研究效成果及后续思考。

在近一年实践研究中,我们越发感觉到民俗文化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民俗课程已经逐渐成为我园园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影响,我们从环境上进行熏陶,从内容上进行筛选,在活动中为孩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和空间,让民俗发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促进幼儿快乐的发展。

但是,在实践中,仍出现一些问题:如,在开民俗文化课程时,选择内容过于广泛,不具体。教师对有些民俗文化知识的了解甚少,对孩子们的了解和学习的支撑不够。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民俗文化内容时,忽略其他领域的融合。

所以,在以后的研究,我们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应正确理解课程中融入民俗文化内容的真正作用,不是在课程中加入简单加入民俗文化元素,对民间文化的课程增加新的视角。研究中应该把部分课程的内容和现实生活和民间文化结合起来,使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民间文化的学习在统一过程中综合进行,使幼儿园课程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趣味性、综合性的过程。更要认识民俗文化课程也不是幼儿园课程的全部,仅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与幼儿园课程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应让其融合和渗透于其他课程之中,使之与幼儿园其他课程整体共生共容,应该是以其他课程为主线,渗透于民间文化内容。[3]民俗文化教育不是一个活动的终点,更不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特殊的一天。

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博大精深,是充满诱惑力的教育工程。所以在开展课程中融入民间文化教育研究的实践中,我们要用“心”体验,用“意”创造,用“情”耕耘,让民俗文化走进幼儿园,让民俗文化自孩子们升上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 创设生动、真实体验民俗节日环境

 >> 分科课程对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启示

 >> 切实了解幼儿园课程的本质

 >> 在课程管理实践中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质量

 >>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多元和文化适宜

 >> 幼儿园课程管理转型过程中存在问题辨析

 >>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 浅谈民间游戏与农村幼儿园课程的融合

 >> 小议幼儿园课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