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案例,我不禁要问:这是对生成性问题的科学建构吗?此类问题是否都如此讨论,才算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呢?人们在寻找原因的时候常会感到扑朔迷离,其实,教学目标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为起点,我们在课堂行进中,有必要回到原点去寻求平衡,刷新突破。可当生成产生时,老师只想设法否定这种在他看来几乎是荒谬的想法,心中早已遗忘了教学目标,引导也就找不到一个有效的平衡点,导致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人文情怀失衡,课堂也由此步入迷途。

【策略探讨】

应用哲学平衡论认为:宇宙是一个自发、矛盾、有序循环的整体。整体中的矛盾双方都有首先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消灭对方而独立存在。对立面的存在有利亦有弊,事物发展的方向总是趋向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从这一哲学观点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课堂生成伴随着预设而产生,有预设必成会有生成,两者相辅相成,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努力追寻着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

一、放大生成 在插问追索中寻求平衡

我在新近发表的一篇题为《反思生成:让教学充满智慧的灵光》的文章中阐述道,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它在课堂里是表现得那么的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当生成产生时,有一条十分重要,即直觉把握生成引导的有效性,眷注目标观照下对生成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引导首先表现为对生成的放大处理,在插问追索中寻求平衡,实现新的突破。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