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课改教师的要求,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可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在自主学习这一块,教师往往是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去向另一个极端。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

产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自己的角色不能准确定位。把自己当作课堂学习的“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 。整节课都是学生哇啦哇啦的读书,吵吵闹闹的讨论,自己却显的无所事事。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教师要么始终不置可否,造成学生漫无边际的交流,云山雾海的汇报。惟恐自己的打断或引导被扣上“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罪名;要么鼓励与嘉奖的“滥用”,回答什么都是“了不起”“棒极了”。这样该引导的、该深化的、该训练的都没有得到落实,教师这种在课堂上“不作为”的行为,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自由学习”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标、学习进程都可以无限度的自由。例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为突出学生的自主,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交流《三国演义》故事上,本应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这一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而是脱离文本看录象,在学生还没有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时,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这都是自由化的体现。

、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自愿学习”

这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合作小组大多是随机安排,事先缺乏合理分工,便造成了“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看似活跃,思维含金量却很低的热闹场面。尖子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大多数“听众”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如何走出“自主学习”的误区,把握好自主的“度”,即不能“你听我说”又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位置,为教师角色准确定位。今天这几节课,教者做得就很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首先,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他们能够调控课堂节奏,保证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有张有弛、动静结合。但对“生成”内容的处理还不够灵活。

其次,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中能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丰富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引导发现并纠正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方面还需加强。

第三,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为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诵读、积极参与学生的发现于探究活动,并真诚地与他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交流互动中,使学生视野不断开阔,认识不断加深,思维不断发展。

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智慧的语文教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灿烂,因生成而精彩,因生命而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