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我校于1996年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在老师的精心的指导下,学生们已能综合的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探讨、模型搭建、程序编写、分析解决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下面我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大家交流一下:

在教学中,我的指导目标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首先针对学情化繁为简。如:在给一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第一节课我先读一些少年电脑报上的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算机的神奇功能,使学生产生最初的兴趣。接下来就开始讲计算机的组成了。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出“2 + 3 = ?”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

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象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象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基础知识上完了,接下去就是上机操作。我通过学校的双向控制系统,将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小电影、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室里播放,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举起小手问这问那,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字母的认识和连线的操作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 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满天的星空》、《小蝌蚪找妈妈》、《堆雪人、打雪仗》、《生日礼物》、《美丽的家园》、《搭积木》等等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