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

(一)、什么是提问、什么是追问。

提问和追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提问、追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提问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提问在课堂上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活动。

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进一步的深入提问。是提问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主要组成部分。

提问往往具有预设性,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事前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好的。而追问更多的是随机的、不确定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而产生的,具有很强的生成性。

举例:一位数除法

(二)、为什么要进行恰当的提问与有效的追问。

1、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供教学反馈。

2、澄清、支持、修正、附议,提示思考的方向或回答的线索。

① 澄清 学生的回答表述不清楚、意义含糊或基本意思对,但表述的语言混乱,逻辑性不强时,要用到澄清。如:“你的意思基本上对,你能不能用更简练的话,把刚才说的更准确地说一下?”

② 支持: 学生的初次回答观点正确,但是论据不足、表述不清或不准。这时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进一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之更有说服力。如:“你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吗?”

③ 修正: 学生的初次回答,某一部分或某一个观点是错误的。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重新判断和组织一个答案,来修正原来答案中的错误。这时,教师一般应先指出回答中的合理部分,再指出错误部分、矛盾所在,或提供某些暗示,帮助学生发现错误、修正错误,进而得到正确答案。

④ 附议: 学生的回答正确,但担心其他学生是否理解,或是回答容易引起争议时,要给其他学生提供他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机会。要求学生不但要说出对不对,好不好,更要说出为什么好或哪一点好,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进行修正或补充。这样可以加深理解,防止学生未经认真思考,就简单接受或否定某些观点。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讨论稿)对中小学教师“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这个能力点提出了如下结果指标:

1、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

2、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一些散问题,或引起学生注意,或促进知识掌握,或启发思考。

3、问题本身及其表述能让学生理解。提问精当并有一定顺序,避免杂乱、肤浅等弊端。

4、掌握重复问题、重新表述问题、调焦(宽问题变窄问题)、停顿、搁置、分配等提问技术。

5、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对困难者起支架作用,对优秀者起深化和拓展作用。

6、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怎样进行恰当的提问与有效的追问。

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关键之处提问、追问。

2、在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之处提问、追问。

3、在新旧知识的联结之处提问、追问。

4、在思维的转折之处提问、追问。

5、在规律的探求之处提问、追问。

二、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一)、什么是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强化有增强、加强之意,强化是在学生作出尝试性反应后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的反馈行为,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适当强化的良好行为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的技能。

强化技能是基于学生的尝试性反应,强化的重点不仅仅是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进一步提供线索,进一步进行启发提问,在肯定反应过程中进一步引导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等。这种教学行为能够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 为什么要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1)、关注学生反应、提高学习兴趣、巩固正确行为、促进思维发展,教师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地围绕着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利用表扬、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进一步去尝试的兴趣。提供更多、更好的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预想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方面的材料,也能够激发学生在去尝试新的预想的兴趣。

(2)、统一全班认识、控制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难点、明确前进方向。

强化技能的功能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是师生相互作用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做出反应后,若教师不进行任何反馈强化,学生得不到来自教师围绕重点的反馈信息,他们的认识活动就失去了方向,教学在这一环节就失去了控制。所以,强化不仅有促进学生个人认识活动的作用,而且还有统一全班认识、控制教学过程按教学计划进行重点强化的作用,使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活动步调一致地沿着教学计划的路线进行。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讨论稿)对中小学教师“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这个能力点提出了如下结果指标:

1、运用重复、板书、提问、语音变化、手势表情、身姿体位等多种手段,对教学重点难点或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强化。

2、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强化。特别注意结课时的强化。

3、运用口头语言(表扬或含蓄批评等)、表情、体态语(鼓掌、摇头、握手等)对学生的发言或行动作出评价,以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反应或保持学习量。

(三)、怎样强化——把握“强化时机”。

(1)准确制定教学重点、难点。

(2)准确判断学生反应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① 理解学生反应的真实含义。

② 发现学生反应中的合理成分。

③ 给学生重复表达意图的时空。

④ 有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的意识。

(3)恰当的重复。

(4)不同教学手段的使用。

(5)多种感官的参与。

三、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一)、什么是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节奏,原本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它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例如:音乐节奏,就是通过乐曲中音的时值(音的长度)和节拍强弱的交替出现并合乎一定规律而形成的。适宜的节奏令人愉快、舒畅、赏心悦目。

课堂教学节奏,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变化形式。不同的课堂教学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可以有效解决课堂中的某些问题,对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为什么要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1)快与慢有变换、动与静有交替、张与驰有错落、疏与密有间隔、起与伏有波澜。

(2)学习有兴趣、思维有方向、教学有目标、课堂有节奏。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讨论稿)对中小学教师“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这个能力点提出了如下结果指标:

1、根据课堂上不可预知的学情,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时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或做出取舍。

2、大体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控制课堂内容的走向,不因偶发事件或枝蔓错误地偏离主航道。

(三)、怎么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1)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合理调控教学节奏与内容走向。

(2)通过教师的神、情、行、态的变化合理调控教学节奏与内容走向。

(3)通过课堂的教学程序合理调控教学节奏与内容走向。

(4)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合理调控教学节奏与内容走向。

(5)通过教学情境、教学气氛的创设合理调控教学节奏与内容走向。

(6)通过快与慢的调整合理调控教学节奏与内容走向。

(7)通过重复和变化合理调控教学节奏与内容走向。

(8)通过连贯与停顿合理调控教学节奏与内容走向。

四、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一)、什么是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学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根据绝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调整教学进度,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控制教学难度,还要关注个别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给予走神的学生以适当的提醒,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恰当的帮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表现的机会,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3)有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讨论稿)对中小学教师“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这个能力点提出了如下结果指标:

1、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少数积极学生烘托的课堂气氛,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

2、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

3、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三)、 怎样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1)留意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学习特点。

(2)对个别学生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3)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

(4)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学习风格,帮助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