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的培养,既要有系统地循序渐进,还要每个阶段突出主要矛盾,集中训练。例如,在我从1979年开始的实验班中,一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每学期的训练重点是这样确定的:以朗读能力的三项质量标准──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来要求。一年级上期,一般要求读得准确。所谓准确,即字音读得准确,词句读得准确。朱熹曾讲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见《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就是要求不读错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重读,要字字句句入目。朗读要声音响亮、柔和。一年级的儿童要达到这个标准不是那么容易的。开始时,经常表现为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是按词分开,更不会把词连成句子,一句一句地读,因而听起来不是正常的语调。

在指导读时,开始必须要求学生要读得词句连贯。还由于学生观察不仔细,对字词辨认不清,经常读出与原文不符合的甚至是顺口而出的字词,于是出现读错字、添字或丢字现象。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看准字词,连成一句读下去;学生对书中的字、词、句观察仔细,才能读得准确。一年级下期,要求在读得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得流利,句逗分明。到二年级要求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掌握声调高低、快慢、逻辑重音、停顿等;并能根据标点符号、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读出适当的语气。要读得有感情,一定要对课文有较深入的理解,掌握语言的逻辑性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读好。三年级以后还要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但一般不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经过自己练读,就能较快地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水平。一二年级也要有默读,但从三年级开始应重点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依据默读能力的标准去要求,主要培养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独立阅读能力,逐步加深理解程度和加快默读速度。每个阶段突出训练重点,并不能把每个重点孤立起来。例如通过朗读,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提高理解能力。尤其是抒情文章,越朗读越能入情,理解更深入。通过默读,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内容,才能进入有感情的朗读,阅与读应该是结合的。

每个阶段的训练目标明确之后,要集中训练,而且要抓死。要做到全班80%以上的学生达到要求的标准。在阅读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几个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去读,由于他们经常得到朗读实践,因此,朗读能力也越练提高越快,而大部分学生得不到练习朗读的机会,甚至少数个别学生上了一两年学从未开口练读过。这说明有的教师还不十分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在于提高全班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班里培养几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不断提高全班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一个班里,根据一般要求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会出现少数读得好的学生,也会出现少数读得较差的学生。对前者教师要向他们不断提出较高要求,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促进全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后者要进行个别指导,多给他们创造朗读的机会。最关键的是要紧紧抓住阅读能力中等的学生,这是全班的大多数,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也就提高了全班学生的阅读水平。为此,教师要做到对全班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心中有数。如,哪些学生敢开口读,哪些学生还不敢读;哪些学生口齿清楚,读得音质好,读得有感情;哪些学生因口迟容易重读;哪些学生齿音字多。又如哪些学生读得速度快,哪些学生读得慢;哪些学生记忆得快,善于背诵;哪些学生理解得快,善于概括要点,善于用自己的话复述;哪些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是喜欢读文学作品还是爱读科技读物,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情况,要求有所不同,分别指导。对每节课的、每个学生的阅读,都应在原有基础上提出高一级要求,使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经过认真努力去读,才能有所提高。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非下苦功不可。要使学生对读书感到兴趣,使之读后有所得,肯下苦功夫去学习。下苦功夫,并不等于使学生感到读书是苦事,只有使学生养成从读书中求得乐趣的学习习惯和爱好,才肯下功夫去学习。关键就在于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启发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