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家长的常会遇到这类的事情:几个孩子刚才还在一起玩得好好的,可一回儿就吵闹甚至打斗起来,家长们为此很担心,有的家长为避免自己孩子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经常把孩子关在家中。其实,家长的这种想法与做法都是不妥当的。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是他们在其“小社会群体”中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的一种方式。

孩子争吵打斗通常发生在一起玩耍、游戏的过程中,因为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这时的儿童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加上儿童的“争吵打斗”观念与成人的不同。儿童日常争吵打斗仅仅是一种游戏行为,便引起了家长的担忧。一般而言,孩子争吵打斗的特点是吵完打完就没事了,很快又会高高兴兴地一起玩耍起来。引起孩子争吵打斗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因游戏规则不合理或玩具分配不均引起的;二是由于对方妨碍了自己的游戏和玩耍,或是造成了自己的痛苦和不利所引起的;三是处于正义感,如见弱小被欺,加以阻止,也可能导致争吵打斗。

既然孩子之间的争斗是他们交往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那么,家长对孩子的争吵打斗采取何种态度及作法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十分重要的。有些家长见到孩子争吵打斗,不间青红皂白,就生气跑上前去加以责备:“不许打架,为什么不能好好地玩?”以为只要斥责一方或双方就可以平息孩子的争吵打斗了。实际,孩子争吵打斗在多数情况下双方均有一定道理,家长不了解情况,随意责备,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也使孩子失去了自己调节矛盾、解决问题的机会。

还有一些家长遇到孩子争吵打斗,不问缘由就帮助自己的孩子指责对方的孩子,结果双方家长大打出手,把矛盾激化了。这样做,不但使孩子没有机会学会自己来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家长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也会给孩子留下印象,以后再有此类似情况,孩子就立马搬父母的救兵,甚至学着家长的样子,相互责骂动手,害了孩子。另外,也有少数家长看到孩子争吵打斗,不问原因,出面代替自己孩子来道歉制止争吵。这样的家长大多是较谦让与通情达理的,却不知这般谦让会使孩子养成严重的依赖性。如果原因不主要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对待孩子之间发生的争吵打斗,最适宜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即使是吵闹打斗得不可开交,只要不出现互相伤害的情况,家长不要单纯去禁止,而应先让孩子平静下来,再让他们各自说明自己的理由,引导他们去理解对方,最终达到相互谅解。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以儿童教育儿童”的教育思想,就是指在孩子交往过程中,互相教育与影响,尤其是双方在交往中,因彼此意见不一而发生争吵时,能促使孩子逐步认识到他人的意见和地位的重要,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学会尊重与理解他人,学会调整自我的意念及行为,以求能适应和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成为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的“社会人”。所以说,孩子之间争吵打斗也是一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