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营造氛围,奠定创新思维的空间

赞可夫曾经说过:“只有学生处于欢愉中,情绪高涨时,不断要求向上时,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使儿童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语文教学是渗透着深厚的思想情感的教学,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放下架子,讲民主,不盛气凌人,不挖苦讽刺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耐心诱导,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营造理解、民主、宽松、和谐的健康心理氛围,学生就不怕出错,敢于求异,学生的创造火花才能迸发出来。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上课之前,由于作业等问题训斥学生,整个课堂气氛就变得沉闷、压抑;上课时,由于回答问题不准或出错等斥责学生,原本活跃的课堂气氛骤然变得凝固、紧张。沉闷、压抑、凝固、紧张的气氛使师生之间犹如隔了一堵厚厚的墙,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的激情何以能感染学生?学生的创新情绪何以被激发?因此,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必要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二、 激发兴趣,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时,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这样,学生就会展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其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兴趣中被不知不觉地点燃。在教学中,我始终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和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在每一新课导入上力争做到奇中激趣,趣中求学。好奇心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或发现,是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主要条件之一。另外,利用多媒体等的直观性引发兴趣,利用画一画、演一演、唱一唱等带有游戏性的活动诱发学生的兴趣,利用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等各种形式积极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兴趣的自然生成。实践证明,只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创新思维的大门才可能被打开。

三、 质疑问难,创新思维不竭的动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的。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真正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使其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质疑问难的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决定了大多数课文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其许许多多的空白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质疑问难,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形成的关键

求异思维就是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往往能使某种新设想脱颖而出,并能在多种设想或方案中选择一种最理想、最合适的设想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成为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文的留白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可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利用许多课文的结尾,如《狼与小羊》、《凡卡》等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许多课文,如《称象》、《乌鸦喝水》、《跳水》、《捞铁牛》等等,还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于文中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总之,语文课的特殊性为求异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学生的眼光锁在狭小的人云亦云中,而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 开放合作,让创新思维在碰撞中产生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和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添鸭式”的教学格局。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合作学习能开启学生的新思路,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努力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要是合作学习富有成效,首先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和指引,不能使合作讨论自由化、随意化;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深浅有度,太浅太深的问题都达不到讨论的效果,要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果子”,尽量设计些矛盾型、发散型类的问题,以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从而让创新在碰撞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