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类比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中,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教育。适当渗透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众数的含义,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教学难点:

在统计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选择统计量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具学具: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1.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统计量?

根据数据你会求哪些统计量?

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何找到数据中的中位数?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

(复习导入,开门见山,切入主题,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感知得真真切切。)学生回忆个人回答自主探究分析问题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1.根据候选队员的身高数据。想一想,有几种方法挑选参赛队员?

⑴分组讨论

⑵小组派代表汇报想法

2. 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3.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渠道,把这个看起来与数学毫无关系的问题,拿到数学课上来解决,使学生认识到众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练习:找出各组数据中的众数。(巩固众数的定义)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个人回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