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引言

自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在小学逐步普及英语课程以来,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许多小学英语教师只注重小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提高,而没有充分重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很多小学生缺乏对中英文化差异的起码了解,语用能力差,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常常导致误解和交际障碍。为了解这一问题,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势在必行。

2.0必要性

众所周知,关于语言和相关文化不可分割的辩论,关于要不要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的争议都已成为历史。正如拉多(Lado 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 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由于人类整个言语交际活动过程要受到相应的文化规则的制约,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语言,必须同时向学生传授目标语社团的文化。

语言学家Gillian Brown指出: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移入的不同阶段有关。她区别了文化移入的四个阶段:1)最初的兴奋与愉快;2)文化休克;3)文化压力;4)适应目的语文化。她认为阶段3)最为关键。由于儿童与成年人相比被母语文化束缚的程度低,因此他们在社会文化方面更有伸缩性。他们能够更快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进而更为迅速地习得第二语言。在我国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英语,小学生的母语文化尚未完全定型,被母语文化束缚程度低,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文化教学,则可以促进其文化移入不同阶段间的过渡,进而促进其第二语言的习得。

Krashen在其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中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因素(the affective filter)控制着其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转化为语言习得的数量,这种情感控制因素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动机、自信心、焦虑感等。通过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英语文化教学,可以使其拥有更为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强,自信心强,焦虑感适度,减弱其“情感过滤”作用,使更多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转化为语言习得,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经济效益。

根据心理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用已知的本民族文化,来解释未知的外国文化,发现不同和冲突时,图式必定调整,学习者相应产生一种“文化多面性”,以便克服原有的文化狭隘知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因此教授语言不能光是注意语言结构,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我们还要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其建立起正确的文化图式,并培养他们使用语言知识和头脑中的图式一起对语言进行正确的理解。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