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207期C3“班级在线”版块的文章精彩纷呈,其中沙庆仁老师的文章《严格要求也有“格”》就非常有说服力。但我对“‘人治’远不如‘法治’”和《班主任兵法》一书有不同的见解,愿意与沙庆仁老师探讨一二。

“斗”是多音、多意字。沙庆仁老师把教师QQ上的个性签名“与学生斗,其乐无穷!”中的“斗”确定为“斗争”,因而也把《班主任兵法》理解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定性为对立的两大阵营,认为它把教育管理弄成与学生的斗争”,这无疑片面理解了“斗”的意思。其实“斗”还隐含着“比赛争胜”和“往一块儿凑”的意思(辞海有具体的解释)。那位教师的个性签名应该不是和学生“斗争”的意思,可能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有斗智斗勇的交锋,更有情理相融的“凑”。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教师有时是要学会“斗智斗勇”的。

在《班主任兵法》中,万玮老师特别强调“爱”的前提。爱学生要考虑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当然也包括严格的要求。读了书中那些生动曲折的故事、大起大落的情节以及那些不落窠臼、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的方法,我们不禁会像孟老夫子一样发出“教亦多术矣”的感慨。这与沙庆仁老师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也许沙庆仁老师觉得只有“感化式”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师生融为一体,但教育也需要合理的惩戒,有时“当头棒喝”“激怒制怒”等“震撼式”的教育方法更能奏效,这与“沉疴用猛药”是一个道理。当然万玮老师也知道绝不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疤痕”,他始终在探求如何做到“教育无痕”,因此这绝不是沙庆仁老师认为的“对立”的师生关系,只是方式方法的合理运用。

沙庆仁老师阐述的“‘人治’远不如‘法治’”,是大家认同的观点,教师也不能做“斗士”。但“斗”与致力于班级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并没有绝对的对立性,也是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境界的一种方式。再说,教师和学生从来就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斗”的内涵,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而不是片面地理解。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文登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