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三个儿子》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她们一边打水一边夸自己的儿子。当母亲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回家时,遇到了三个儿子,可前两个儿子只知道展示自己的特长,只有第三个儿子接过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在有趣故事的叙述中,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教育学生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3、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教学准备:flash动画朗读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评分析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句歌词是这样说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你为你的妈妈做过些什么事情呢?

2、指名说,师小结:

大家帮妈妈做的事情还真不少,看来大家都是有爱心、孝心的好儿子、好女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个儿子》的故事。

我以歌词,引出问题“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你为她做过些什么事情呢?”来导入新课。最初设计时是考虑,这样发问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和本课的教育主题相吻合。可是真正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学生说的并不多,而且过于简单。我想可能是因为孩子们年龄太小,还不太能很好的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如果在前面加上一个小问题“为什么说有妈妈的孩子像块宝?”引导学生先谈谈妈妈为自己做的事情,先从情感上唤起他们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再让其说说为母亲做的事情,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思路也会更开阔些。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看flash课件,想一想再说一说:你都听到了什么?

师小结:大家看的可真仔细,听了你们的回答,老师知道了原来这篇课文就是讲了:三个儿子和三个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

2、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的1—6自然段。说说在这几段里出现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指名说:老爷爷和三位妈妈。老爷爷在井边的石头旁休息,三位妈妈在边打水边说自己的儿子)

三个妈妈分别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请你在文中找一找,再用铅笔画出这些语句,大声的读读。

①师:第一个妈妈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谁来读一读?(生说,师板书:聪明 有力气)

师:这位妈妈当时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很骄傲、想炫耀自己的儿子,觉得谁也比不上他。

师:那你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吗?

②第二个妈妈又是怎么说自己的儿子呢?师:他唱歌好听是因为?

生:他有一个好嗓子。(板书:好嗓子)

师:那你们觉得咱们班谁有好嗓子?请他来读一下这两个妈妈的话。

师点评:你不仅嗓子好,读也得很动听,最重要的是读出了的前两个妈妈夸耀自己孩子时的心情。

③师:那么第三个妈妈又是怎么说自己的孩子的呢?(生说,师板书:不特别)

师:看来这位妈妈不像前两位妈妈那样炫耀儿子的特长,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的话吧!

3、请大家继续读课文第7—11自然段。从这几段中知道到什么?

生:水很沉。

师:从哪里可以体会到水很沉?

生:我从“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句体会到。

师:(出示第8自然段的幻灯片)从“水直晃荡”和“走走停停”里面你知道了什么?(水桶里的水又多又满,三个妈妈被重重的水桶坠的直不起腰,行走起来很吃力、很辛苦。)此时妈妈们会想些什么?在生活中你提过水吗?要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你的心情会如何?

生:(太累了,真想有人来帮忙……)

师:是啊,这重重的一桶水让妈妈们走走停停,胳膊痛了,腰也酸了。真难受啊!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第8自然段呢?指名读,评价,齐读。

师:妈妈们吃力的提着水桶向前走着,这时三个儿子来了。他们各自又有什么表现呢?

①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师出示幻灯片)

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C.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板书:翻跟头 唱着歌 拎水桶)

②前两个儿子为什么不来帮忙?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最后这个孩子为什么接过妈妈手中的水桶?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1:前两个儿子可能在想,我只用展示特长就够了,拎水那么累、那么辛苦,有妈妈来就可以了,反正我年龄还小。

生2:第三个儿子心里肯定在想,妈妈拎水走这么远的路太辛苦了,“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还是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③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

生:(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

4、面对拎着水桶的妈妈,三个儿子的表现各不相同,三位妈妈当然也有不同的想法,其中有个妈妈就是这么跟老爷爷说的(师出示12自然段)齐读。

5、听了这位妈妈的话,老爷爷是怎么回答的呢?指名读13自然段。

师:老爷爷看见的是哪个儿子呢?

生:第三个。

1、初步感知,了解课文大意。我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看flash课件,想一想再说一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的比较准确,在这里并没有花费太大的功夫。

2、再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我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大的层次。

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1—6自然段。说说在这几段里出现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了出现的四个人,即:老爷爷和三位妈妈。老爷爷在井边的石头旁休息,三位妈妈在边打水边说自己的儿子。于是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三个妈妈说自己的儿子的话,并出示了幻灯。可是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妈妈的话时,却因没有找好着力点、主次不分,同时缺少对人物心里活动的探讨,导致学生没有能准确的体会到前两个妈妈炫耀儿子、认为谁也比不上他们的心情。更让我后悔不已的则是在说到第三个妈妈的时候,由于我的过多引导,更是让有些孩子对第三个妈妈的思考走入了误区。认为这个妈妈会为了儿子的不特别而羞愧。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体会到这位母亲不刻意炫耀自己的儿子,想让别人去发现儿子长处的谦虚心态,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想如果自己不特意强调她的心里活动,而是如蜻蜓点水般自然带过,将讨论的重心放在前两位母亲的身上,效果一定会比现在好很多。

②让学生继续读课文第7—11自然段。并说说从这几段中知道到什么?

A、学生从文中找出了这句话“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接着孩子的话,我追问道从哪里体会到水重的?随即我出示了幻灯,并引导学生理解“水直晃荡” 和“走走停停”。从这几个字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水很多也很满,人一走路就会晃来晃去,加上水很沉,一般人可能拎不动,妈妈们走起路来特别的费劲和辛苦。但可惜的是,在这里我没有顺水推舟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体会妈妈们的心里活动,而是很突兀的用了一个联系实际的问题“你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拎过水吗?有什么感受?”来接了下来。这个问题虽然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很贴近,学生也回答到了一些,但因之前缺少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探讨,所以让学生最终对妈妈的感受了解的并不深刻,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导致学生在这一块的感情朗读上,不到位。

B、找到了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顺利了许多。学生们很轻松就找到了三个孩子的不同表现,并能根据我提出的问题积极展开思考,尤其对第三个孩子的做法和想法分析的比较透彻。通过“跑到”、“接过”和“提起”这三个词语,体会出这个儿子虽然没有可炫耀的特长,但他有关心妈妈的想法和贴心的举动,明白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嘴上说说,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妈妈分担。尽管在这里没遇到太大的问题,但我想如果在分析了这个儿子的想法和做法后,如果再追加一问:看到妈妈这么疲惫,前两个儿子为什么不前来帮忙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的话,学生可能就会谈到,前两个儿子偷懒、怕苦、怕累的心里活动,那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再活跃些,也会为后面的探究埋下更好的伏笔。

③学习12、13自然段。(师出示12、13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最后两段,也是全文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其中一位妈妈的话和老爷爷的话。妈妈的话比较简单,我只是引导学生读了读,并没有做更深入的体会。根据老爷爷的话,我就势问了孩子们:你们觉得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指的是哪个儿子呢?大家的认知都很一致,认为是第三个。于是我引领着学生,很自然的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

三、讨论探究。

1、课文里明明说的是三个儿子,可老爷爷他却非要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是他说错了吗?这是为什么?

请你在四人小组内讨论,再全班汇报。

生:老爷爷说的没错,因为他只看到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

生:老爷爷觉得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而其他的两个儿子,却不知道主动替母亲分担,所以他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2、师小结:听了同学的回答,让我明白了老爷爷的话没错,因为他只看见了一个孝顺的儿子!那两个儿子只顾展示自己的才艺,却不知道帮妈妈提水,而第三个儿子虽然没什么才艺,但他会帮妈妈做事,很孝顺。

我将老爷爷的话作为探究的题目: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再全班汇报。学生在汇报的时候谈的不错,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比较准确,都能体会到老爷爷话里的含义。但是略有匆匆带过的嫌疑,如果前一块的细节做的再认真一些,我想孩子们的思路都会打开,会说的更多更好。另外还可以在这个问题前加上一个小的问题:老爷爷的话对吗?等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再问为什么,可以使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更紧密,也更能体现出教学的民主化。

四、角色转换。

1、假如你的妈妈也像文中的三个妈妈提水时那样辛苦和劳累,你应该怎么做呢?

2、师小结:同学们,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懂得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这样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孝顺。

当时在设计这一环节的问题时,我想了很久。初开始的想法是问学生:在生活中为你的妈妈做过了哪些事情?后来一想,似乎和新课的导入有雷同之嫌,于是再三思索,改为现在这个题目。现在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考虑问题的角度更是与成人不同,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唱歌跳舞,也是他们对父母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为避免孩子走入认识的误区,我特意在题目前加上一个限制的条件:当妈妈辛苦和劳累的时候。这样稍加思索就能很快有个直观的认识了,也免除了孩子认识上出现的偏差。

五、小结与质疑。

1、学习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看来大家受到的收获还真不少,那么老师就希望今天你回到家里也可以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你的父母也歇一歇,感受一下自己有一个多么好的儿子或女儿。

2、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新课结束时学生谈了不少的收获,有些学生认识很深刻,谈的很好,但我想假如前面每个环节的细节我再认真处理好一点的话,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多。而在质疑这一部分,有个学生就提出了在整体感知被我忽略掉的一个问题,虽然得到了解答,但我想这也是对我以后教学的一个启示与促进,争取做到当节课的任务,让学生当节消化完成。

六、课外拓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想法,把它写进你的日记里。

2.倡议:从现在起,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化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运用积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这一作业的布置,不仅使学生把课内学得的知识迁移于课外,并能提醒学生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懂得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