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并借助直观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抓住重叠问题中的重叠部分,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准备:

呼啦圈、贴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尝试发现

情景引入,感受新知

播放课件:脑筋急转弯

2个爸爸和2个儿子去看电影,结果只买了3张电影票就入场了,为什么?

师追问:这里没有爷爷呀?

生:那个他既是儿子的爸爸,又是爷爷的儿子

师:问题出在谁身上?

生:一个人代表了两个身份板书

板书:既…又…

二、探究形成

活动体验,揭示新知

师:找两个同学,两把椅子进行游戏。

生:学生马上表示无法游戏,提出应该如何安排人数与椅子数。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再次体验新知,同时让所有学生真正参与】

(2) 猜拳游戏

师:闯关晋级

期待生成:学生们用猜拳的方法决定游戏选手。

【设计意图: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体现游戏公平】

引发6、7的思考。

猜拳活动、抢椅子游戏后

师:请七位同学起立,接受大家的掌声。

生:(众生鼓掌)

师:谁还没站起来?差谁?

生:(众生环视查看、数人:6人)

师:请刚才到前面参加游戏活动的起立。

生:齐了。

师:还差一位!7位!

生:不可能。

生:都站起来了!

生:6位!

生:有人重复了![个别学生说出了真相]

生:……

师:猜拳的几人?抢椅子的几人?4+3=7。(老师板书)请那个同学站起来吧!

生:(众生争着要解释)

师:4+3=6?……

引发4+3-1中的“1”到底是什么?

师:(用两个呼啦圈分别圈出活动的人,数人数,有个同学来回钻圈)第7位在哪?

生:我重复了。[好多学生明白了真相]

师:4+3-1=6。原来是这样,那么请重复的那位同学出圈。现在数数,4+3-1=5?

生:不是减去一个人,而是从两个角色中减去一个角色。[好多学生掌握了真相]

师:留下一个角色代表他。那么如果他有7个角色,要去掉几个角色?

生:6个。[在正反式比较中学生掌握了规律]……

引发集合图(维恩图)每部分的意义。

师:(利用呼啦圈在黑板上画好圈,并标上猜、抢)这两个圈里的人到哪去?如何表示?

生:(活动的学生贴写有姓名的纸张。)

师:(把一张纸张移到另一个位置。)

生:不对!

师:为什么这张纸只能搁这?[学生进一步把握明白了集合圈的意思]……

师:重复的那位同学请贴好你的第2张。

生:(把第2张贴在第1张的上面)

师:什么意思?

生:合二为一。

师:既……又……[学生能用集合圈表示]……

引发何时利用集合进行计算的条件。

师:女生17人,男生19人,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17+19=36

师:为什么不是17+19-1?

生:这里没有重复![要减去重复部分的前提条件]……

三、联想应用

1.三年级一班有女生19人,男生17人。

2.戴眼镜的同学8人,不戴眼镜的同学28人。

3.三年级一班有男生17人,有三好生11人。

师:他们之间有重复吗?怎样求总人数?

生:第一种没有重复现象。因为不是男生就是女生。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哪种情况是重复,哪种没有重复

回归情景,拓展新知

市场小调查

(爸爸抽烟、喝酒情况)

一个数学圈代表抽烟的爸爸圈,一个数学圈代表喝酒的爸爸圈。

师:大家想想这两个圈能不能表示你们爸爸的习惯。

生:不能,我的爸爸是既抽烟又喝酒。

师:你说该怎么办?

生:两个圆交叉。

师:演示课件,给同学们15秒钟想想自己的爸爸属于哪一个部分。

学生自己找位置。说一说。

师: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这三个部分都没有站起来。你来说说。

生:我的爸爸是既不抽烟,又不喝酒。

板书:既不是……也不是……

出示外框

师:这回能找到爸爸的位置吗?

生:在圈的外面,框的里面。

师: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爸爸能够从坏习惯的圈里跳出来。

三、总结回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生:重复。

师:我们所看到的是这种重复现象。在4年后,他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集合。板书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