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示: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师请学学生朗读,学学生朗读得一般。)

老师:看来大家还未见过净角出场吧,相信看过之后一定会读得更好。(课件演示净角出场)看到了吗?你对净角出场想说些什 么?

(学生谈观后感)

老师:真会看,鹅就像他这样走路的,让我们再看一遍。(课件再次演示)

老师:跟鸭子走路一样吗?我把鸭子请出来,读出它们的不同。

学生再读,绘声绘色。

(语感的培养不是讲出来的,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结果。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启发,可能讲得少了,但学生的语感却能够在反复对比的读书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留出时间,让学生思、悟,留出时间让学生享受朗 读。“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 读却可以让人感受”,语感也自然会流露于学生惟妙惟肖的诵读声中。)

我教“狗偷鹅食”

老师:正是这样三眼一板的吃饭方法,我们的鹅老爷才为我们上演了这样一幕——(出 示:“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老爷的脾气……空空如也。”学生朗读。)

老师:(有学生举手)等等,他发现了问题,说说你发现什 么了?

学生:我发现“鹅老爷”被换成“白鹅”了。

老师:“白鹅”和“鹅老爷”有什 么不一样呢?

学生:“白鹅”让人感觉不到鹅的高傲,“鹅老爷”可以让人知道它高傲。

学生:如果换成白鹅就不知道它有多威风了。

老师:鹅老爷多有派头啊,看来不能换。好,就让我们把鹅老爷上演的这一幕读出来吧,看谁能读成一幅会动的画面。(生练读)

老师:可以试试了吗?谁来读?(学生朗读到“窥伺”处)

老师:窥伺是偷着看,你这么大声鹅就会发现的。(生小声读)

老师:太慢了,你这也太慢了,哪能吃上饭啊?(生加快读)

老师:(范读)扬——长——而——去,多得意啊!

学生:扬长而去……空空如也!(鼓掌)

老师:听你这样一读我也想读,请大家看着我读。(老师绘声绘色地读,博得阵阵掌声。)

老师:有趣吗,可以这样读一读吗?(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博得阵阵掌声)

(基于对前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品词析句的方法领会和感受,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尤为简单,让读凸显语文课堂,以读代讲,层层推进:一读,比较“白鹅”和 “鹅老爷”表达效果的不同,给读定个基调;二读,对比鹅、狗的不同表 现,给读增添情趣;三读,教师示范,创设情境,让读更有激情;四读,学生展示,享受朗 读,让读更具魅力。)

享受感悟,训练表达

我教“一句话”

老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之后,白鹅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生自由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老师:其实文中用了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动物。这句话是——

学生:(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老师:聪明的孩子可以把这个句子读成一个词语。

学生:(齐)“高傲。”

老师:同学们,难怪作者愿意像堂倌一样不胜其烦地伺候这位鹅老爷,他喜欢这白鹅吗?那你怎么来读这一句话呢?

出 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 解读出不同的感受,还是这一个句子,学生却读出了白鹅的有趣和可爱,把高傲中所隐含的内容读了出来,披文入情,从而把薄书读厚。同一个句子,读出不同的味道,这是否是尊重了个体差异?是否是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这是不是朗 读所带给孩子们的读书乐趣呢?)

“课外续读”

老师:这么令人喜爱、如此有趣的家伙,谁能把它忘了呢?难怪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原文中曾这样写道(课件出 示):我的房子要卖掉的前几天,我把这白鹅送给了远方的友人,在送出的几天之内,我感觉与一个朋友诀别了,心中十分留恋……

老师:他在留恋什 么呢?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

(如果语文课堂还在继续,相信学生知道“他在留恋什 么”,这样的课外续读既是对文本的回归,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加深印象,把文字内化成鲜活的形象,留于学生心中,又是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整节课的教学在读、思、悟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训练了表达。整节课每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水乳交融的。“真读书”“学语言”“重情趣”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真正带领学生享受了语言,亲近了文本,也是学生期待的语文课堂。)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