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下来,我的额头有点冒汗,虽然课前也有点提心吊胆,但没有想到课堂是如此沉闷,开小差的同学很多,交流进行得很困难。

首先我范读了一篇课文,算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但学生的情绪并未被调动起来,细想原来是文章背景没有交代,学生的情绪没有进入准备状态。接着从“亦复如是”这个词的学习进入,让学生理解词义,并推测文章“亦复如是”指什么,继而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结果学生的归纳一团糟。之后,我要学生理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的关系,学生倒是能说出一二,但在老师的总结中,却已经进入自我讲解的阶段了,并没有让学生去深入体会文章的比喻说理,少了学生的思考过程,结果都是老师贴标签式的灌输,可想而知,学生学得被动,学得一知半解。

再来一节课吧,要把文章中的比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获得体悟;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趣”,如何才能获得这种“美趣”,这种“趣味”为什么值得我们去追求?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知道如何正确对待“艰难险阻和困难”;还有,作为议论文的第一次接触,也应该教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给学生。

细想一下,我的第一节课是这样的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