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强调:教师应了解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要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基于这个观点,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多个层次,让能力弱的幼儿操作起来也不感到太难从而失去信心。提供有层次性的学具能引导幼儿选择合适自己能力的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因此,我在设计材料时注重材料的高、中、低三个水平,同样的一个学习内容,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以满足每一位幼儿的需要,开发每一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操作结果层次不同,这时教师一方面加以肯定、鼓励,另一方面,可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思考他人的不同操作结果,以相互影响、促进。

2、多样性原则是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动力

所谓多样性,首先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能够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出发,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服务。其次是指在数量上能够满足班级幼儿自由选择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色彩鲜艳、可以变化的事物较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我们在完成某一教育目标是设计、提供的材料力求做到角度不同,充分多样,以满足幼儿反复练习操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二方面:第一,同一目标设计相同名称游戏,提供不同操作材料。如:数学棋类游戏,我们提供幼儿所操作的棋子,有的是玻璃弹子,有的是瓶盖子,还有的是涂上颜色的果壳等。第二,同一目标设计不同名称游戏,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如:复习10以内加减法,我们设计的材料有转盘、拼图、下棋、钓鱼……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使幼儿百玩不厌,通过玩相同或不同的游戏,操作不同的材料,幼儿会发现操作结果有时相同,有时则不同,以此能激发幼儿思考,寻找其中的"奥秘"。

另外,多样性还体现在材料数量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方面。幼儿好模仿,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这时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幼儿活动使用,以保证让幼儿的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3、暗示性原则是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所谓暗示性是指在教育中,教师给幼儿提供教育目标显性、可见的材料,但在活动中,幼儿无须老师手把手地教,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出规律,按规律再次模仿或创造的学习。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在理解他所接触的世界中,有其独特的视角,这正是创造力发展的机会,幼儿理解的过程正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创造性思维形成来源于对有暗示性的材料的操作。幼儿通过对暗示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等发展创造性席位,暗示性的材料具有提醒人,引起人注意的特点。例如:在排序的材料中,我们把学具设计成图形宝宝、水果宝宝、气球宝宝乘火车,把图形宝宝定为暗示区,图形按£r亖,r亖£等模式进行排列,引导幼儿找出排列的规律,并按规律选择不同的图案将图形宝宝送上火车,孩子们不但能找出规律进行模仿,而且有部分幼儿还能按规律选择颜色进行排序,并能使水果、气球等也能按 ABCC,ABBC等模式进行排序,幼儿通过对材料的观察、分析,在材料的暗示中掌握了排序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学会迁移,这就能使幼儿思维活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