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孩子的操作“活现”材料

数学材料是否对幼儿有意义需要在活动中检验,孩子操作数学材料的过程能透射孩子对材料的感受:孩子喜欢材料吗? 这种材料对孩子难吗?材料能推进孩子的主动探究吗? 从而“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为教师调整材料提供依据。在一次调研中,一位园长给我看了一张记录纸(一份要求孩子先做沉浮实验再进行统计的记录纸),记录纸一分为二, 以水波浪为界,上面画浮的物体,下面画沉的物体,上下各画一个方框,用来填写最后的统计数字。园长说,她和老师经过多次讨论,认为记录纸是没有问题的,想征询一下我的意见。我说,让幼儿试用一下看看。结果孩子们的记录出乎意料:他们不会表现沉浮的物体, 有的用正方形表现不同的积木和小瓶, 有些用一条蚯蚓形状的细线表示不规则的物体等, 由于记录的不清晰, 以至于孩子们无法统计。事后园长说:“如果孩子不操作,可能我们还会认为这是很好的材料。看来孩子的操作真的很重要, 它告诉我们这份记录对中班孩子来说太难了。”

二、以教师的观察“激活”材料

当幼儿展现出对数学材料的感受时,教师应该捕捉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信息,并与自己的教育初衷比较, 检验材料的适宜性,探寻幼儿的真实水平和需要,从而“激活”材料, 促进区域活动的开展。教师通过观察应能了解材料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孩子的学习方式、兴趣指向、主动性和探索性等。如在操作《小动物住哪里》的材料中,教师发现有一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先填上列“1、1、1……”“2、2、2……” “3、3、3……”等, 再写第一行“1、2、3……”第二行“1、2、3……”等, 一下就完成了。该孩子告诉教师, 他找出了序数的规律。这是孩子思维概括性的表现,但同时又传递给教师另一个信息:这份材料对他而言比较简单,没有挑战性,需要进行调整;要不,材料就是 “死”材料。

三、用教师的积极回应“活化”材料

“活化”原指分子或原子的能量增强,这里引申为让数学材料发挥它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对孩子在操作活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不断调整活动区环境,包括区域设置的增减,活动材料投放的改变,不断提供可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材料。为此,教师可用积极回应的方式来缩小教育目标与材料之间的距离,使材料真正具有操作性、适宜性等,使原有的数学材料发挥它更大的价值,成为促进孩子发展的重要方面,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

“活现”、“激活”“活化”是“让材料‘活’起来”的途径,是以新知识观为理论背景,动态的建设数学材料的理念和行为。它以教师的观察和孩子的操作活动为条件,以教师的积极回应来调整数学材料,使材料更好的展现教育目标、透射目标,让材料与孩子真正对话,以期建立适合和推动孩子需要、发展的材料。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