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三年级组开展的“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六位语文教师,他们推出3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教学观给我留下了不尽的思考。应该说几位教师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多媒体课件都做得比较好。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当堂能有精彩的发言,预演时还给几个学生做了个别辅导。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是什么印象——假。另一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好好自学”了一下,结果,一开始,学生的朗读就比较流利,感情也丰富,发言又积极,兴致也很好。课堂结构组织得更是严密,一环扣一环,似乎无可挑剔,偶尔有学生“出轨”,教师也能巧妙地将其“拉回来”,整堂课可以说顺顺畅畅、波澜不惊、按时按量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我们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是学生的发展呢,还是学习的过程呢?反正大家觉得学生都学得这么好了,还有上这课的必要吗?一句话——浪费时间。第三位教师,在上《掌声》前,既末布置学生预习,更未进行预演。因此,开课10来分钟了,学生学得磕磕碰碰的,后来慢慢地进入了课文的情景,与英子一同孤独、痛苦,一同快乐,不知不觉中,课堂变得流畅起来了,课尾还唱起了《爱的奉献》,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课后,大家都说,这一课上得好——真实。真实在让学生经历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了生命的成长。看着眼前的三堂课,想到近两年曾听过的数次区、市、省级公开课(比赛课),我不禁感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在实践领域,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积极有效的关注,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异常活跃,师生显得轻松愉快,尤其是公开课,“活而不实”的课堂现象更是愈演愈烈,难怪崔峦老师在给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奖赛的开幕式书面讲话中说:“掌声雷动的课并不一定是好课,有特色的、符合课改方向的课才是好课;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才是好课。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我们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最高教学境界,我们更要追寻教师那种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崔老师的话毫无疑意地告诉我们——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一、真实的课堂,追求动态生成

我们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按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师生,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特别是公开课,因为时间紧,加之承载的内容又太多,老师关注的更是自己的教案有没有完成。所以,真实的课堂追求动态生感,我们的劳动对象不是无生命的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情感、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表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要带着自己的知识、情感、经验、灵感前课堂活动。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平着展开的,而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交叉式、主体地向前推进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