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异彩纷呈,高潮迭起,极具观赏性。似乎我们已经走进了新课堂,落实了新课标,似乎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感到:不少教师,对于新课程的认识缺乏全面的、深入的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及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有的甚至完全舍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笔者在工作中就曾听到一些教师的戏谑:“一年一个新花样,学来学去学不像。刚刚学得有点像,又来一个新花样。”面对课改中出现的“虚假”与“浮华”,“茫然”与“困惑”,作为教学管理人员,我们如何把握课改方向,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引导教师实现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的衔接,使我们的课改去“浮华”求“真淳”,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推进,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对课改实践中的某些教学行为再次进行剖析,以引起大家的共同思考。

一、不要谈“讲”色变

近阶段,不同级别的课改实验区、实验校,为了增加教师对“新课改”的学习体验,研究、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探讨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纷纷举行观摩课、研讨课、展示课。活动中,我们感到,教师们力求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与习惯的改变……但是,你只要稍作留意,就不难发现,目前教师们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因为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落实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听课中,我们就看到有的教师自己退避三舍,却让一名学生上台代讲,而为了让这名学生“讲好”,老师在台下专门为他开了多次“小灶”。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请先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教师并不是不能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再说,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老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由此看来,课堂教学中,该细嚼的地方应还它个细嚼,该慢品的地方应还它个慢品,该朗读的地方应还它个朗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要使自己的“点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那么,在何时精要点讲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