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诚的人——巴金与托尔斯泰

巴金一生都与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维系着精神的交往。他研究这位俄罗斯伟大文学家的生平,倾心阅读他的小说,撰写他的传记,几十年间多次在文章中回忆他阅读《复活》时心灵所经受的震撼。

早在1921年巴金17岁时,在自己的家里与朋友们办了一周刊,名为《平民之声》,从第四期起该刊便开始连载他写的《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学说》。

1928年巴金在巴黎时,应胡愈之之邀为《东方杂志》纪念托尔斯泰百年诞辰译了一篇赞颂这位俄罗斯文豪的文章。该文选自法国作家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杂志,作者托洛茨基。

1931年4月巴金发表《家》时,在总序中开头便写道: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接着他对这句话又予以否定说:‘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否定中展示了巴金当时的思想的演变。这种演变贯穿了巴金的全部创作。

1935年巴金住在日本东京中华青年会宿舍里,有时间读书。他当时读了几本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他说“对老人写《复活》的经过情况很感兴趣,保留着深刻的印象。”过了五十年,他还清清楚楚记得书中的一些情节。

1984 年巴金在东京举行的第47届国际笔会大会上的发言中,谈到:“在许多前辈作家的杰作中,我看到一种为任何黑暗势力所摧毁不了的爱的力量,它永远鼓舞读者团结、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我牢记托尔斯泰的名言:‘凡是使人类团结的东西都是善良的、美好的,凡是使人类分离的东西都是恶的丑的’。”托尔斯泰的道德力量影响着巴金,他的写作方式也教育着巴金。

巴金在一篇提到“启发”对作家的作用时,便用托尔斯泰为例子作了说明。托尔斯泰已经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可是写下一步长篇时却不知应当怎样开头。有一天托尔斯泰随便翻阅普希金的《别尔金的小说集》,看到某一章的第一句:“在节日的前夕客人们开始到了。”这句话立刻启发了托尔斯泰,他大声说:“真好。就应当这样开头。”于是托尔斯泰回到书房,坐下来写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头一句。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