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理论也指出。游戏是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同化的活动,最符合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然而,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游戏在幼儿园中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

一种是夸大了游戏与学习的独立性,把两者对立起来。“上课”依然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游戏的地位仍不及“上课”,有时仅仅作为集体教学后的一种放松活动。当问及幼儿教师时。回答大多都是:“那么多的教学任务,哪有时间去玩呀?”的确,实习中,我也发现.许多教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望子成龙.不停地要求老师给孩子留作业,结果不到6岁的孩子每天要写汉字、拼音.做数学作业等,游戏在这些事情面前也只能退避三舍。即便是让孩子游戏,也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只是放任自流地让孩子自由玩。

另一种表现.则是夸大了游戏与学习的联系,将二者混为一谈。他们认为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甚至认为教育不用上课,将老师指导下的幼儿活动都说成是游戏.将所有的游戏都赋予了特定的教育目的。教师是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监督者,在游戏中不断地强调外加的规则。幼儿从始至终处于被动地位,更不用说享受游戏的自主与快乐。上课与游戏无法区分,结果造成了学也没学好.玩也没玩好的无奈状况。在幼儿园中.经常出现教师组织一个游戏,必定要找出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针对性的游戏指导。甚至确保每一个游戏都要承担起特殊的教育任务,有时即使在自由游戏中,教师也总是紧张地打断正在兴头上的孩子,来进行一次教育,游戏被知识经验的直接教授改造得面目全非。听到孩子们急促的“我做完游戏再和你玩”,我们不禁要问:谁动了孩子的奶酪?

幼儿,本应是一个欢乐、无忧的群体,他们应该在成人的关爱下快乐地成长.在爱的空间里自由地享用属于他们自己的奶酪。然而,如今我们的关爱却成了孩子的一种负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就是我们的关爱,让孩子失去了笑容。看来,关爱孩子,只有热情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策略和思想,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活动。和成人一样,儿童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存在方式.虽然不成熟,但背后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儿童之间也有自己的规则,也许在成人看来无法理解,但在孩子们那里却可以取得共识,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逻辑和思维方式以及一致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作为幼教工作者,就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必须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活动。作为成人,不能蔑视幼儿,更不能去嘲笑幼儿的游戏。当然。尊重不等于溺爱和放纵,不等于任由孩子自由自在,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因此尊重的同时也应该适时地引导和约束孩子的一些行为。

下一页
阅读全文